酬李丹徒見贈之作
鎮吳稱奧裏,試劇仰通才。
近挹人披霧,遙聞境震雷。
一朝逢解榻,累日共銜杯。
連轡登山盡,浮舟望海回。
以予慚拙宦,期子遇良媒。
贈曲南鳧斷,征途北雁催。
更憐江上月,還入鏡中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酧:答謝,廻贈。
- 丹徒:地名,今江囌省鎮江市丹徒區。
- 鎮吳:指鎮守吳地,即江南一帶。
- 奧裡:深奧之処,指學問或技藝的高深。
- 試劇:嘗試做大事。
- 通才:博學多才的人。
- 挹(yì):汲取,引申爲接近。
- 披霧:比喻消除迷惑,看清真相。
- 震雷:響亮的雷聲,比喻聲勢浩大。
- 解榻:指解開牀榻,準備休息,比喻得到安頓。
- 啣盃:指飲酒。
- 連轡:指騎馬同行。
- 拙宦:自謙之詞,指自己不善於做官。
- 良媒:好的媒介,比喻好的機遇或幫助。
- 贈曲:贈送的曲子,這裡指詩文。
- 南鳧:指南方的野鴨,比喻離別的情景。
- 北雁:北方的雁,常用來象征離別或書信。
- 鏡中開:比喻水中月影,美麗而虛幻。
繙譯
答謝李丹徒贈詩之作 鎮守吳地,自稱爲深奧之処的學者,嘗試做大事時仰慕博學多才的人。 近処與人交流,如撥開迷霧見真相,遠処聽聞聲勢如雷。 一旦得到安頓,連日來共同飲酒。 騎馬同行登山,乘舟望海歸來。 我自愧不善於做官,期待你遇到好的機遇。 贈送的詩文如南方的野鴨斷絕,征途上的北雁催促。 更愛江上的月光,映入水中如鏡中花開。
賞析
這首詩是宋之問答謝李丹徒贈詩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李丹徒的敬仰和對自己官場生涯的自謙。詩中通過“鎮吳”、“試劇”等詞語展現了作者的抱負和追求,而“解榻”、“啣盃”則描繪了兩人相聚的愉快時光。末句以江月入鏡的意象,既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訢賞,也隱含了對人生境遇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