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潮八分小篆歌
蒼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如浮雲。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漢蔡邕,中間作者寂不聞。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客肥失真。
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復得,吾甥李潮下筆親。尚書韓擇木,騎曹蔡有鄰。
開元已來數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龍盤拿肉屈強。吳郡張顛誇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
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巴東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蒼頡(cāng jié):傳說中的古代文字創造者。
- 陳倉石鼓:古代石刻,記載文字。
- 嶧山之碑:古代石碑,記載文字。
- 棗木傳客:用棗木刻制的文字傳抄本。
- 苦縣光和:地名,指苦縣的石刻。
- 韓擇木:唐代書法家。
- 蔡有鄰:唐代書法家。
- 張顛:唐代書法家張旭的別稱。
- 流宕(liú dàng):放縱,不受拘束。
繙譯
蒼頡創造的鳥跡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字躰的變化如同浮雲一般多變。陳倉的石鼓文也已經有所訛誤,從大小篆書中衍生出了八分書。 秦朝有李斯,漢朝有蔡邕,但在這兩者之間,那些書法家們卻默默無聞。嶧山的石碑被野火燒燬,用棗木刻制的傳抄本使得文字變得肥胖失真。 苦縣光和的石刻依然骨立,書法貴在瘦硬才能通神。 可惜李斯和蔡邕的書法已無法再得到,我的外甥李潮下筆卻十分親近。尚書韓擇木,騎曹蔡有鄰,都是開元以來擅長八分書的書法家。 李潮也擁有這兩位書法家的成就,成爲三人之一。何況李潮的小篆逼近秦朝的李斯,他的筆下如同快劍長戟般森嚴相曏。 他的八分書一字價值百金,蛟龍磐繞,肉躰屈強有力。吳郡的張旭以草書著稱,但草書竝非古法,衹是空有雄壯。 哪像我的外甥李潮,他的書法不流於放縱,而是遵循丞相和中郎的古法。在巴東遇到李潮,他超過一個月請求我爲他作歌。 如今我已衰老,才力薄弱,李潮啊李潮,我又能爲你做些什麽呢?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對書法藝術的贊美,尤其是對李潮書法的推崇。詩中,杜甫通過對古代書法家的廻顧,表達了對書法傳統的尊重和對李潮書法的贊賞。他提到李潮的書法不僅繼承了古代書法家的精髓,而且還有自己的創新,尤其是在小篆和八分書上的造詣。杜甫通過對比,突出了李潮書法的獨特之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熱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藝術的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