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行

· 杜甫
去秋涪江木落時,臂槍走馬誰家兒。 到今不知白骨處,部曲有去皆無歸。 遂州城中漢節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戰場冤魂每夜哭,空令野營猛士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涪江:[fú jiāng],水名,在四川省境內。
  • 臂槍:指攜帶武器。
  • 部曲:古代軍隊編制單位,這裡指士兵。
  • 漢節:漢朝的使節,這裡指忠於朝廷的象征。
  • 巴人:指巴蜀地區的人民。
  • 野營:指駐紥在野外的軍隊。

繙譯

去年鞦天,涪江邊上樹木凋零之時,是誰家的孩子臂上帶著槍,騎馬奔走? 至今他的白骨不知散落何処,那些士兵們一旦離去,便再也沒有廻來。 遂州城內,漢朝的使節依舊忠誠,而城外巴蜀的人民卻日漸稀少。 戰場上冤死的魂魄每夜哭泣,徒然讓駐紥在野外的勇士們感到悲傷。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亂帶來的淒涼景象和人民的深重苦難。通過“涪江木落”、“白骨不知処”等意象,詩人深刻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士兵的悲慘命運。詩中“漢節在”與“巴人稀”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忠誠與生存的矛盾。結尾的“冤魂夜哭”和“野營猛士悲”更是深化了戰爭的悲劇色彩,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