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富陽宿縣治作

· 戴良
戾戾風蕩波,鱗鱗雲出崿。 乘軺臨安道,指景富春郭。 是節春已暮,遙塗寒尚薄。 昇陽對人掩,傾潤灑衣落。 解鞍憩危嶺,倚劍望幽壑。 飢禽聲固慘,哮虎勢尤惡。 既暝入公署,息念坐塵閣。 俯思還浦魚,仰憶迴風鶴。 以之念鄉縣,臨觴不能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戾戾(lì lì):形容風聲。
  • 鱗鱗:形容雲層密佈,像魚鱗一樣。
  • 崿(è):山崖。
  • 乘軺(chéng yáo):乘坐輕便的車。
  • 指景:指向着景色。
  • 遙塗:遠路。
  • 昇陽:升起的太陽。
  • 傾潤:雨水傾瀉。
  • 解鞍:卸下馬鞍,指停下休息。
  • (qì):休息。
  • 危嶺:險峻的山嶺。
  • 幽壑(yōu hè):深邃的山谷。
  • 既暝:天色已晚。
  • 公署:官方的辦公處所。
  • 還浦魚:回到水邊的魚。
  • 迴風鶴:隨風迴旋的鶴。
  • 鄉縣:家鄉。

翻譯

風聲戾戾地吹動水面,雲層如魚鱗般密佈在山崖之上。我乘坐輕車沿着臨安的道路前行,指向富春的城郭。此時已是春末,遠行的路上寒意尚淺。升起的太陽被雲遮擋,雨水傾瀉而下,灑落在衣服上。我卸下馬鞍,在險峻的山嶺上休息,倚劍眺望深邃的山谷。飢餓的鳥兒聲音悽慘,咆哮的老虎顯得尤爲兇惡。天色已晚,我進入官方的辦公處所,坐在塵封的閣樓中,靜思回到水邊的魚和隨風迴旋的鶴。因此思念家鄉,面對酒杯卻無法暢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旅途中的景色與情感。通過「戾戾風蕩波,鱗鱗雲出崿」等自然景象的描寫,展現了旅途的艱辛與壯美。詩中「飢禽聲固慘,哮虎勢尤惡」不僅加深了旅途的險惡感,也反映了內心的不安與憂慮。結尾處「俯思還浦魚,仰憶迴風鶴」以及「臨觴不能酌」則表達了深切的思鄉之情和對家鄉安寧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