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張御史死節歌

張御史,罵賊死,國忠臣,家孝子。 忠義國家培植來,白日照耀黃金臺。 此身許國誓不二,不信白骨生青苔。 近者汝陽妖賊起,揮刀殺人丹汝水。 侯指頭上獬豸冠,掌柱乾坤立人紀。 侯頸可斷身可捐,義不與賊同戴天。 眥裂齒碎加憤怒,發直上指目炯然。 賊刀入口鉤侯舌,舌斷含糊罵不絕。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顏平原,張睢陽,一日雖短千載長。 人誰不死死忠義,汗簡至今名字香。 朝廷易名賜廟食,人誰無心應感激? 坐令忠義銷兇邪,鑿井耕田歌帝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汝陽:地名,今河南省汝陽縣。
  • 禦史:古代官職,負責監察官員。
  • 死節:爲忠於國家而犧牲。
  • 獬豸冠:古代法官的帽子,象征公正。
  • 乾坤:天地,比喻國家或社會。
  • 人紀:人的道德準則。
  • 眥裂齒碎:形容極度憤怒。
  • 發直上指:頭發竪起,指曏天空,形容憤怒至極。
  • 目炯然:眼睛明亮,形容堅定。
  • 化碧血:比喻忠貞不渝,死後血化爲碧玉。
  • 顔平原張睢陽:歷史上的忠臣,顔真卿和張巡。
  • 汗簡:古代用來書寫的竹簡,比喻史書。
  • 鑿井耕田:比喻安定的生活。

繙譯

張禦史,因罵賊而死,是國家的忠臣,家中的孝子。 忠義是國家的根基,如同白日照耀著黃金台。 他誓言此身許國,絕不二心,不相信自己的白骨會生出青苔。 近來汝陽有妖賊興起,揮刀殺人於丹水之畔。 張禦史以頭上的獬豸冠爲誓,要支撐起天地,確立人的道德準則。 他的頸可以斷,身可以捐,但絕不與賊共戴天。 他的眼睛憤怒得幾乎要裂開,牙齒咬得粉碎,頭發直竪,眼睛明亮而堅定。 賊人的刀進入他的口中,鉤住他的舌頭,即使舌頭斷了,他依然含糊不清地罵不絕口。 他的孤忠足以表明他的丹心,即使死後三年,他的血也會化爲碧玉。 顔平原和張睢陽,雖然衹活了一天,但他們的精神卻流傳了千年。 人誰無死,但死於忠義,他們的名字至今在史書中散發著香氣。 朝廷賜予他廟食,人們無不感動。 他的忠義足以消除兇邪,使人們能夠鑿井耕田,歌頌帝力。

賞析

這首詩歌頌了張禦史的忠義精神,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對比,展現了他的堅定和不屈。詩中運用了許多象征和比喻,如“白日照耀黃金台”象征國家的光明和正義,“化碧血”比喻忠貞不渝的精神。通過對張禦史的贊美,詩人強調了忠義的重要性,竝以此激勵後人傚倣。整首詩語言鏗鏘有力,情感深沉,是對忠臣義士的最高贊譽。

鄭元祐

元處州遂昌人,遷錢塘,字明德,號尚左生。少穎悟,刻勵於學。順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學教授,升江浙儒學提舉,卒於官。爲文滂沛豪宕,詩亦清峻蒼古。有《遂昌雜誌》、《僑吳集》。 ► 5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