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淵明飲酒

· 戴良
五十知昨非,伯玉有遺風。 而我豈謂然,野蓬生麻中。 年來更世患,頗悟窮與通。 所失豈魯寶,所亡非楚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伯玉:即蘧伯玉,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以賢德著稱。
  • 遺風: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
  • 野蓬:一種野生植物,比喻出身低微。
  • 生麻中:出自《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
  • 世患:世間的憂患、災難。
  • 窮與通:指人生的困厄與顯達。
  • 魯寶:魯國的寶物,這裏泛指珍貴的物品。
  • 楚弓:楚國的弓,這裏泛指失去的物品。

翻譯

五十歲時,我明白了過去的錯誤,伯玉留下了前人的風範。 而我卻不以爲然,野生的蓬草生長在麻中。 近年來,我更加體會到世間的憂患,對人生的困厄與顯達有了深刻的領悟。 我所失去的豈是魯國的寶物,我所失去的並非楚國的弓。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五十歲時對人生的深刻反思。通過引用伯玉的遺風和蓬生麻中的典故,作者展現了自己對前人風範的尊重和對環境影響的認識。同時,通過描述世患和窮通之悟,作者表達了對人生得失的豁達態度,強調了內心的成長和超越物質得失的精神境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元代詩人戴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