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淵明擬古九首

· 戴良
故國日已久,朝暮但神遊。 誰謂相去遠,夙昔隘九州。 此計一雲失,坐見歲月流。 歲月未足惜,恐遂忘首丘。 在昔七人者,抱節去衰周。 不遇魯中叟,履跡將安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夙昔:從前,往日。
  • :狹窄,這裏指侷限。
  • 首丘:指故鄉。
  • 七人者:指古代傳說中的七位賢人,如商山四皓等。
  • 魯中叟:指孔子。

翻譯

故國已經過去很久,我只能在早晚之間神遊其中。誰說我們相隔遙遠,往日我曾胸懷天下,志在四方。一旦失去了這樣的計劃,只能坐視歲月如流水般逝去。歲月並不值得珍惜,我擔心的是會忘記自己的故鄉。在古代,有七位賢人,他們懷抱節操,離開了衰落的周朝。如果他們沒有遇到魯國的孔子,他們的足跡又將何去何從呢?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故國的深深思念和對往昔志向的追憶。詩中,「故國日已久,朝暮但神遊」描繪了詩人對故國的無盡懷念,而「誰謂相去遠,夙昔隘九州」則展現了詩人曾經的宏偉志向。後句「歲月未足惜,恐遂忘首丘」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眷戀,擔心隨着時間的流逝,會忘記自己的根。最後通過提及古代的七位賢人和孔子,詩人表達了對高尚節操和智慧的嚮往,同時也暗示了自己對未來的迷茫和尋求。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複雜情感。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