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鄉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
盧公全盛時,桃李何紛紛。
冠蓋蔽白日,談笑起青雲。
林翁我鄉曲,同業又同門。
如何三十年,白頭始相聞。
全家作楚鬼,隻影窮江源。
起手問曲折,口澀不肯言。
寧非衣食牽,猶賴齒頰存。
嘆此皆有數,吾書已云云。
下盡浮世塵,上通先天根。
事來即順受,不得勞悲欣。
我老耕破硯,百錢混人羣。
聽之如飲醇,油油至微醺。
所恨各有役,東帆復西轅。
平生李元禮,歸爲致寒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盧公:指盧仝,唐代詩人,以隱逸著稱。
- 桃李:比喻學生或弟子。
- 冠蓋:古代官員的帽子和車蓋,代指官員。
- 談笑起青雲:形容人因才華或機遇而平步青雲。
- 鄕曲:家鄕。
- 同業又同門:指同行業且同師門。
- 楚鬼:指流寓他鄕的人。
- 江源:江河的源頭,這裡指邊遠之地。
- 口澁:形容說話不流暢。
- 衣食牽:指爲生活所迫。
- 齒頰存:指言語尚存。
- 先天根:指事物的根本或起源。
- 順受:順應接受。
- 飲醇:比喻聽取良言或佳話。
- 油油:形容心情舒暢。
- 微醺:略帶醉意。
- 各有役:各有職責或任務。
- 東帆複西轅:比喻四処奔波。
- 李元禮: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寒暄:問候。
繙譯
在盧公全盛時期,他的學生和弟子衆多,如雲如雨。官員們的帽子和車蓋遮蔽了日光,他們的談笑聲倣彿能陞起青雲。林翁是我的同鄕,我們既是同行也是同門。然而三十年過去了,直到白發蒼蒼我們才初次相聞。他的全家流寓他鄕,衹賸他一人孤獨地前往江河的源頭。我詢問他的經歷,他卻因口齒不清不願多言。難道不是因爲生活的壓力,還是因爲言語尚存?我歎息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的書信中已經提到了。放下世俗的塵埃,通達事物的根本。事情來了就順應接受,不必過分悲喜。我已老去,靠著破舊的硯台耕耘,用一點錢混跡人群。聽他的話如同飲了美酒,心情舒暢至微醺。遺憾的是我們各有職責,我東行他西去。我一生中的李元禮,廻去後會曏他致以問候。
賞析
這首詩是戴表元送別同鄕林耕道往信州的作品,通過廻憶與現實的交織,表達了對友人命運的感慨和對人生境遇的深刻認識。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手法,如“冠蓋蔽白日”與“白頭始相聞”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無常。同時,詩人以“飲醇”和“微醺”形容聽友人言談的愉悅,展現了深厚的友情和對生活的超然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透露出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