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

登臨澤國半荊榛,戰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 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 萬里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登臨:登上高處眺望;澤國:指南方國家;半荊榛:半是茂盛的荊棘;戰伐:戰爭征伐;鬼哭:形容戰場淒涼;新:不斷重複的;青翰:形容水面清澈如玉;舫:小船;孤燈:獨自一盞燈;白綸巾:白色絲綢頭巾;壯志:雄心壯志;酬:報答;浮生:指人生飄忽不定;飛騰:形容迅速上升;風塵:指世俗紛擾。

翻譯

登上南方國家的高處,一半是茂盛的荊棘,戰爭征伐年復一年,戰場上鬼哭聲不斷。一條水面晴朗如玉的河流上,一隻小船緩緩行駛,獨自一盞燈在傍晚雨中閃爍,頭戴白色絲綢頭巾。何時能實現雄心壯志來回報明君,幾天又幾天在這浮生中悼念逝去的親人。千里之行仍有路可走,不必擔心世間紛擾。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登上高處眺望南方國家的景象,戰爭頻繁,戰場淒涼,但詩人仍懷着壯志,期待能夠回報明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青翰舫、孤燈暮雨等,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對未來的期許。整體氛圍清幽,意境深遠,表達了對人生起伏不定的感慨,同時也傳達了對未來的樂觀與希望。

夏完淳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華亭人。爲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以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蕩灣村華夏公墓旁。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