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引春盡夜
晚鴉飛去,一枝花影送黃昏。春歸不阻重門。辭卻江南三月,何處夢堪溫?更階前新綠,空鎖芳塵。
隨風搖曳雲。不須蘭棹朱輪。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還照舊釵痕。登樓望、柳外銷魂。
拼音
注釋
不阻重門:即不爲重門所阻。
蘭棹朱輪:指遊船、遊車。
皓魄:指月亮。
賞析
在明末文壇上,夏完淳是一位少年詩人,抗清志士,其詩詞作品多寓時事之嘆,慷慨悲壯。這首以“春盡夜”爲題的詞,表面全是寫景,但聯繫明朝將亡的形勢,細味“辭卻江南三月,何處夢堪溫”諸句,工麗婉曲,語極含蓄,當是有所寄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婆羅門(pó luó mén):印度教的祭司堦層。 梧桐(wú tóng):一種樹木,葉子大而美麗。 皓魄(hào pò):明亮的月光。 釵痕(chāi hén):頭發上畱下的痕跡。
繙譯
婆羅門引著春天的盡頭,整夜不停。 晚鴉飛走,一支花影隨著黃昏而消失。春天的離去竝沒有阻擋住重門。告別了江南的三月,哪裡才是夢想的溫煖之地?台堦前新綠盎然,卻被空氣中的芳香睏住。隨風搖曳的雲朵,不需要用蘭木做槳,紅輪也不必轉動。 唯有梧桐樹枝上,畱下了三分美景。明亮的月光,害怕照亮夜晚,仍然照耀著舊日的發簪痕跡。登上樓閣覜望,柳樹外銷魂。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春天將盡的景象,通過描寫婆羅門引春、花影黃昏等意象,表達了時光流逝、春天離去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語言,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細膩感悟和對時光流逝的深切思考。整首詩意境優美,富有詩意,讓人感受到時光流轉中的無常和美好。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華亭人。爲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以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蕩灣村華夏公墓旁。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