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牛應祥都閫

· 孫蕡
將軍淮北分符地,正在隋家古汴河。 別館芙蓉飄繡帽,御堤楊柳映雕戈。 強兵戍久通胡語,降虜年深解漢歌。 此去看花朝上國,春風天上聽鳴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都閫(kǔn):古代指城門,這裏指都城的守衛。
  • 分符:古代官員出使時所持的符節,代表皇帝的命令。
  • 隋家古汴河:指隋朝時期修建的汴河,是當時的重要水路。
  • 別館:別緻的館舍,指將軍的住所。
  • 芙蓉:指荷花,這裏比喻美麗的景象。
  • 繡帽:裝飾華麗的帽子,指將軍的服飾。
  • 御堤:皇家堤岸,指汴河邊的堤岸。
  • 雕戈:雕刻精美的戈,古代兵器,這裏指裝飾華麗的兵器。
  • 胡語:指少數民族的語言,這裏指邊疆的異族語言。
  • 降虜:指投降的敵人,這裏指歸順的異族人。
  • 漢歌:漢族的歌曲,這裏指漢族文化。
  • 上國:指京城,國家的中心。
  • 鳴珂:古代官員出行時馬匹上的鈴鐺聲,這裏指高官顯貴的出行。

翻譯

將軍在淮北的地方,正是隋朝時期修建的古汴河邊。他的別館裏芙蓉花飄香,繡帽隨風輕擺;御堤上的楊柳與雕戈相映成趣。強大的士兵長期戍守邊疆,已經能流利地說胡語;而那些歸順多年的異族人,也漸漸理解並能唱漢歌。這次將軍前往京城,正值春暖花開,他將在春風中聽着馬鈴聲,享受上國的繁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將軍在淮北的邊疆生活及其前往京城的情景。詩中通過對別館、御堤的描繪,展現了將軍的尊貴與邊疆的寧靜美麗。同時,通過「強兵戍久通胡語,降虜年深解漢歌」表達了邊疆士兵與異族人的文化融合,體現了將軍的治邊有方。最後兩句則預示了將軍前往京城的榮耀與期待,春風中的鳴珂聲象徵着他的高升與國家的繁榮。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既展現了邊疆的寧靜與美麗,又體現了將軍的威嚴與榮耀。

孫蕡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爲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爲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築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爲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