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厚第三書孤憤之懷極矣男子要自有出世事毋論浮榮即不朽亦第二義也賦此廣之

雙鴻不獨問加餐,筆底縱橫意萬端。 總爲難呼中散駕,可能無恨遠遊冠。 枋榆社日吾寧老,桐柏春源爾自看。 記取緱山明月夜,玉笙鸞背莫辭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孤憤:孤獨而憤慨。
  • 出世事:指出家修行或超脫世俗之事。
  • 浮榮:虛浮的榮華。
  • 中散駕:指中散大夫的職位,這裏比喻高官顯貴。
  • 遠遊冠:古代士人遠遊時所戴的帽子,這裏指遠遊的志向。
  • 枋榆社日:枋榆,指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這裏可能指家鄉的節日。
  • 桐柏春源:桐柏,山名,在今河南省桐柏縣;春源,春天的源頭,比喻美好的開始。
  • 緱山: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 玉笙:玉製的笙,古代的一種樂器。
  • 鸞背:鸞鳥的背,比喻高遠的志向或境界。

翻譯

雙鴻不只詢問飲食,筆下縱橫思緒萬千。 總是難以召喚中散大夫的車駕,可能沒有遺憾遠遊的冠冕。 在家鄉的社日我寧願老去,桐柏山的春景你自己欣賞。 記得緱山明月之夜,玉笙和鸞鳥的背上莫要辭別寒冷。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世俗浮榮的超然態度和對出世理想的追求。詩中「雙鴻不獨問加餐」寓意深遠,鴻雁象徵着高遠的志向,而「問加餐」則暗含了對世俗生活的淡漠。後文通過對「中散駕」和「遠遊冠」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世俗權位的拒絕和對遠遊理想的堅持。最後,以緱山明月夜的景象,寄託了詩人對高潔志向的嚮往和對寒冷世俗的拒絕。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懷。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