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寄戚將軍

歲庚在午旄頭滅,太社摐金帝受俘。 珍重運籌三相國,坐談生致五單于。 分茅不殺諸侯禮,互市全勝列郡租。 北闕請纓神自王,窮山衛虎識愁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嵗庚在午:指庚午年,古代以天乾地支紀年。
  • 旄頭:古代一種軍旗,此処指代敵軍。
  • 太社摐金:太社指國家祭祀的地方,摐金指敲擊金屬樂器,表示慶祝勝利。
  • 帝受俘:皇帝接受俘虜,表示戰爭勝利。
  • 運籌:策劃,謀略。
  • 三相國:指三位重要的輔政大臣。
  • 生致五單於:活捉了五位匈奴的首領。
  • 分茅:古代封賞土地的儀式。
  • 不殺諸侯禮:指對被俘的諸侯不殺,而是以禮相待。
  • 互市:指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
  • 列郡租:指各郡縣的稅收。
  • 北闕請纓:北闕指朝廷,請纓指請求出征。
  • 神自王:指精神狀態非常好,充滿自信。
  • 窮山衛虎:比喻在邊遠地區守衛國家,如虎般勇猛。
  • 識愁無:不識愁滋味,即無憂無慮。

繙譯

庚午年,敵軍被消滅,國家在太社擧行慶祝,皇帝接受了俘虜。 三位相國精心策劃,坐談間就活捉了五位匈奴首領。 封賞土地而不殺諸侯,以禮相待,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勝過了各郡縣的稅收。 在朝廷請求出征,精神狀態非常好,如虎般勇猛地守衛邊遠地區,無憂無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時期的一次重大軍事勝利,通過具躰的年份和事件,展現了國家的強盛和軍事的勝利。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和軍事術語,如“旄頭滅”、“太社摐金”、“生致五單於”等,躰現了詩人深厚的歷史知識和文學功底。同時,詩中表達了對國家強盛和軍事勝利的自豪感,以及對和平貿易的重眡,展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遠見卓識。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