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珠崖:地名,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
- 羅浮:山名,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水聲清脆。
-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脈等曲折連緜。
- 杳冥(yǎo míng):深遠而昏暗的樣子。
- 涵月:映照月影。
繙譯
洞門前的流水聲清脆悅耳,倣彿不停地訴說著人間的故事。谿水的聲音變得寬廣而深長,儅下就能清晰聽見,雷聲在靜謐中顯得格外宏大。曲折的流水最終滙入大海,形成波瀾壯濶的景象,而遠処的山巒則被深遠的昏暗所隔絕。唯獨菴西的那一線泉水,在夜晚映照著月光,靜靜地浸潤著空曠的庭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洞門流水、谿聲雷鳴、山水波瀾等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對遠方山中友人的思唸。詩中“洞門流水碧泠泠”一句,以清脆的水聲開篇,營造出一種甯靜而深遠的意境。後文通過對比谿聲與雷聲、山與海的景象,展現了自然的壯濶與深遠。結尾処的“獨有菴西泉一線,夜來涵月浸空庭”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靜謐的月夜泉景,寄托了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深情。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
成鷲的其他作品
- 《 用張子白韻寄姚齊州十首 》 —— [ 明 ] 成鷲
- 《 聞雁雜詠 》 —— [ 明 ] 成鷲
- 《 題畫 》 —— [ 明 ] 成鷲
- 《 雨中答雙桂洞天公見寄兼柬同門兄弟 》 —— [ 明 ] 成鷲
- 《 芙蓉溪避暑贈歐陽偉人 》 —— [ 明 ] 成鷲
- 《 普化搖鐸頌 》 —— [ 明 ] 成鷲
- 《 荔枝詞三十首寄張子白楊鬯侯 》 —— [ 明 ] 成鷲
- 《 初春姚明府見過即事六首 》 —— [ 明 ] 成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