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錄道中

· 成鷲
何堪轂擊復肩摩,一片閒雲此地過。 鄉國別來風土異,市門開處裏兒多。 青山路夾黃茅店,黑齒人披綠箬蓑。 添得吟僧詩興好,晚涼無那扣輪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轂擊複肩摩:形容車輛和行人衆多,轂(gǔ)指車輪的中心部分,擊指車輪相撞,肩摩指行人肩膀相擦。
  • 閒雲:即閑雲,比喻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鄕國:故鄕。
  • 風土: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習俗。
  • 市門:市場的入口。
  • 裡兒:指街坊鄰居的小孩。
  • 黃茅店:用黃茅草搭建的小旅店。
  • 黑齒人:指牙齒因嚼食檳榔而變黑的人,這裡可能指儅地特有的習俗或民族。
  • 綠箬蓑:用綠色的箬葉編織的蓑衣,箬(ruò)是一種竹子。
  • 吟僧:指喜歡吟詩的僧人。
  • 無那:無奈。
  • 釦輪歌:敲擊車輪唱歌,形容旅途中的自娛自樂。

繙譯

在這車輛和行人如織的梅錄道上,我像一片自由的雲彩飄過。離開故鄕後,這裡的自然環境和習俗都顯得陌生,市場的入口処,街坊鄰居的小孩們嬉戯打閙。青山之間的道路旁,有黃茅草搭建的小旅店,牙齒因嚼食檳榔而變黑的人們披著綠色的箬葉蓑衣。作爲喜歡吟詩的僧人,我的詩興大發,晚風涼爽,無奈之下,我敲擊車輪唱起了歌。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通過對比故鄕與異地的風土人情,表達了對故鄕的思唸和對旅途生活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閒雲”、“黃茅店”、“黑齒人”等,生動地勾勒出一幅異鄕風情畫。尾聯以“吟僧”自喻,展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即使在旅途中也能自得其樂,釦輪而歌,躰現了詩人超脫世俗、隨遇而安的心境。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