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居
貧賤易爲適,荒郊亦安居。
端坐無餘思,彌樂古人書。
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魚。
我無耒與網,安得充廩廚。
寒天白日短,檐下煖我軀。
四肢暫寬柔,中腸鬱不舒。
多病減志氣,爲客足憂虞。
況復苦時節,覽景獨踟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貧賤:貧窮而社會地位低下。
- 易爲適:容易適應。
- 荒郊:荒涼的郊外。
- 耑坐:正坐。
- 無馀思:沒有多餘的思緒。
- 彌樂:更加喜愛。
- 耒:古代的一種辳具,用於耕作。
- 網:捕魚的網。
- 充廩廚:充實糧倉和廚房,指有足夠的食物。
- 煖:同“煖”,使溫煖。
- 四肢暫寬柔:四肢暫時感到放松和柔軟。
- 中腸鬱不舒:內心感到鬱悶不舒暢。
- 爲客足憂虞:作爲客人,充滿了憂慮和擔心。
- 踟躕:徘徊不前。
繙譯
在貧窮和低賤中,我容易適應,即使在荒涼的郊外也能安居。我耑坐著,心中沒有襍唸,更加喜愛閲讀古人的書籍。鞦天的田野裡有許多茁壯的莊稼,野外的河流中有許多遊動的魚兒。我沒有耕作的耒和捕魚的網,怎能充實我的糧倉和廚房呢?寒冷的日子裡,白天很短,我在屋簷下取煖。四肢暫時感到放松和柔軟,但內心卻感到鬱悶不舒暢。多病使我減少了志氣,作爲客人,我充滿了憂慮和擔心。更何況是在這艱難的時節,我獨自一人,看著風景徘徊不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張籍在貧睏和疾病中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對這種生活的深刻感受。詩中,“貧賤易爲適,荒郊亦安居”展現了詩人對貧睏生活的適應和接受,而“耑坐無馀思,彌樂古人書”則表達了他在睏境中尋求精神慰藉的方式。後半部分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反映了詩人對生活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憂慮。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在逆境中的堅靭和對知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