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聖制賜諸州刺史應制以題坐右

· 張說
文明遍禹跡,鰥寡達堯心。 正在親人守,能令王澤深。 朝廷多秀士,鎔鍊比精金。 犀節同分命,熊軒各外臨。 聖主賦新詩,穆若聽薰琴。 先言教爲本,次言則是欽。 三時農不奪,午夜犬無侵。 願使天宇內,品物遂浮沈。 寄情羣飛鶴,千里一揚音。 共躡華胥夢,龔黃安足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鰥寡(guān guǎ):指沒有配偶的男女,即寡婦和鰥夫。
  • 親人守:指親近人民,守護百姓。
  • 王澤:指君王的恩澤。
  • 鎔鍊(róng liàn):指冶煉,比喻選拔和磨練人才。
  • 犀節:指犀牛角製成的節杖,古代官員的標誌。
  • 熊軒:指裝飾有熊皮的馬車,古代貴族的交通工具。
  • 薰琴:指用香薰過的琴,比喻音樂的和諧與美好。
  • 三時:指春、夏、秋三個農忙季節。
  • 品物:指萬物。
  • 浮沈:即浮沉,指萬物生長和衰敗的自然過程。
  • 華胥夢:傳說中的理想國,比喻理想的社會狀態。
  • 龔黃:指古代賢臣龔遂和黃霸,比喻賢能的官員。

翻譯

文明的光輝遍佈了禹的足跡,連鰥寡之人也感受到了堯的心意。 正是通過親近人民,守護百姓,才能使君王的恩澤深入人心。 朝廷中人才濟濟,選拔和磨練如同精煉的黃金。 犀牛角製成的節杖與分派的使命,熊皮裝飾的馬車各自外巡。 聖主賦詩,其和諧之美如同聆聽香薰過的琴聲。 首先強調教化是根本,其次則是對君王的欽佩。 在農忙季節不奪農時,午夜時分犬吠也不會侵擾。 願使天下萬物都能自由生長和衰敗。 寄託情感於羣飛的鶴,千里之外也能一展歌喉。 共同追尋華胥夢中的理想社會,賢臣龔遂和黃霸又何足尋覓。

賞析

這首詩讚頌了君王的仁政和朝廷的清明,通過描繪文明普及、恩澤廣被、人才選拔和理想社會的追求,展現了詩人對和諧社會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如「鰥寡達堯心」、「鎔鍊比精金」等,既體現了詩人的文學造詣,也傳達了對理想政治的深刻思考。整體上,詩歌語言典雅,意境深遠,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無限憧憬。

張說

張說

唐河南洛陽人,先世范陽人,居河東,字道濟,一字說之。武則天時應詔對策乙等,授太子校書。中宗時爲黃門侍郎。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監國。玄宗開元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後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朔方軍節度使,奏罷邊兵二十餘萬,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罷當番衛士,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再兼中書令,又爲修書使,知麗正書院事。長於文辭,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頲並稱“燕許大手筆”。爲李林甫所擠,罷相。卒諡文貞。有集。 ► 3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