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盧尚書赴靈武

· 張蠙
西北正傳烽候急,靈州共喜信臣居。 從軍盡是清纔去,屬郡無非大將除。 新地進圖移漢界,古城遺碣見蕃書。 山川不異江湖景,賓館常聞食有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烽候:古代邊防用來瞭望敵情的烽火臺。
  • 信臣:忠誠可靠的臣子。
  • 屬郡:附屬的郡縣。
  • 大將除:指高級將領被任命。
  • 新地進圖:新開拓的土地被繪入地圖。
  • 遺碣:古代遺留下來的石碑。
  • 蕃書:外族的文字。
  • 山川不異:山川景色沒有差別。
  • 江湖景:指自然風光。
  • 賓館:招待所或客棧。

翻譯

西北邊疆正傳來烽火臺的緊急信號,大家都慶幸有忠誠的臣子駐守在靈州。從軍的人都是清廉有才之士,附屬的郡縣也常有高級將領被任命。新開拓的土地被繪入國家的地圖,古城遺留下來的石碑上可以看到外族的文字。這裏的山川景色與江湖無異,招待所裏常常能吃到美味的魚。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邊疆的緊張局勢和邊防官員的忠誠與才幹。詩中,「烽候急」反映了邊疆的動盪,而「信臣居」則表達了人們對忠誠臣子的信任和依賴。後兩句通過對新土地的描繪和對古城遺蹟的提及,展現了邊疆的歷史變遷和文化交融。最後兩句則以山川景色的普遍性和賓館中的日常飲食,表達了邊疆生活的寧靜與安逸,與前文的緊張氣氛形成對比,體現了詩人對邊疆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張蠙

張蠙,生卒年不詳,字象文,清河(今屬河北)人。成通中,屢舉進士不第,與許棠、張喬等合稱“鹹通十哲”。乾寧二年(895),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歷櫟陽尉、犀浦令。王建稱帝,拜膳部員外郎,爲金堂令。後主王衍遊大慈寺,見蠙壁間題詩,甚愛賞之,欲召掌制誥,爲宦官朱光嗣所阻。有《張蠙詩集》二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 101篇诗文

張蠙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