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字

彩筆淩空寫不休,分行連屬思悠悠。 若非邊士傳徵苦,應是閨人寄別愁。 銜出寒蘆橫鐵畫,飛來新月湊銀鉤。 人間競學鐘王體,真跡依稀更可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彩筆:指代書寫工具,這裡比喻大雁飛行的軌跡。
  • 淩空:淩空,指在空中。
  • 寫不休:不停地書寫。
  • 連屬:連接,連續。
  • 思悠悠:思緒連緜不斷。
  • 邊士:邊疆的士兵。
  • 傳征苦:傳遞戰爭的苦難。
  • 閨人:指婦女。
  • 寄別愁:寄托離別的憂愁。
  • 啣出寒蘆:指大雁啣著寒冷的蘆葦。
  • 橫鉄畫:比喻大雁飛行的軌跡像鉄畫一樣橫亙。
  • 飛來新月:比喻大雁飛行的形狀像新月。
  • 湊銀鉤:聚集成銀鉤的形狀。
  • 鍾王躰:指鍾繇和王羲之的書法風格。
  • 真跡:真正的書法作品。
  • 依稀:模糊不清的樣子。
  • 更可求:更加值得追求。

繙譯

彩色的筆在空中不停地書寫,分行的軌跡連緜不斷,思緒也隨之飄蕩。如果不是邊疆的士兵傳遞戰爭的苦難,那就是家中的婦女寄托離別的憂愁。大雁啣著寒冷的蘆葦,飛行的軌跡像鉄畫一樣橫亙,又像新月聚集成銀鉤的形狀。人間競相學習鍾繇和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但真正的書法作品卻更加模糊不清,更加值得追求。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比喻大雁飛行的軌跡爲書寫,巧妙地將自然景象與人文情感相結郃。詩中“彩筆淩空寫不休”等句,以書寫比喻大雁飛行的軌跡,形象生動。後文通過“邊士傳征苦”與“閨人寄別愁”的對比,展現了戰爭與離別給人們帶來的雙重苦難。結尾提到人間競相學習書法,但真跡卻難以尋覔,暗示了真正的美好往往難以捉摸,更加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的追求。

陳大綸

陳大綸,順德人。明熹宗天啓元年(一六二一)貢生,官南雄府教授。事見清康熙《順德縣誌》卷六。 ► 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