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謝在杭司理東昌

萬戶蒼煙裏,孤城綠水隈。 郡齋多近草,獄戶長新苔。 國變懷磚俗,人驚判劍才。 公餘尋古蹟,先上魯連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司理:古代官名,負責審理案件。
  • 東昌:地名,今山東省聊城市。
  • (wēi):彎曲的地方。
  • 郡齋:郡守的官邸。
  • 獄戶:監獄的門。
  • 懷磚:懷念磚瓦,指懷念舊時的建築或環境。
  • 判劍:古代官吏審判案件時所用的劍,象徵權力和正義。
  • 魯連臺:古代名勝,相傳爲魯仲連的講學之地。

翻譯

在蒼茫的煙霧中,東昌城孤獨地坐落在綠水的彎曲處。 郡守的官邸周圍長滿了近處的草,監獄的門上也長出了新的苔蘚。 國家變遷,人們懷念舊時的風俗,人們對你的劍才判決感到驚訝。 你空閒時尋找古代的遺蹟,首先登上了魯連臺。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東昌城的孤寂景象,通過對郡齋和獄戶的描寫,反映了時光的流逝和國家的變遷。詩中「國變懷磚俗,人驚判劍才」表達了對過去風俗的懷念和對司理公正執法的讚賞。結尾提到魯連臺,不僅增添了歷史文化的厚重感,也暗示了對古代智者的敬仰。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友人離別的不捨和對友人才能的肯定。

袁宗道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伯修。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時王世貞、李攀龍主文壇,復古摹擬之風極盛,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說。推崇白居易、蘇軾,因名其齋爲白蘇齋。爲文崇尚本色,時稱公安體。有《白蘇齋類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