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焚故宮白塔

· 張翥
聲聲起蟄乍聞雷,驟落千山白雨來。 恐有怪龍遭電取,未應佛塔被魔災。 人傳妖鳥生訛火,誰覓胡僧話劫灰。 豈復神靈有遺恨,冷煙殘燼滿荒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起蟄(qǐ zhé):指鼕眠的動物囌醒,比喻雷聲喚醒沉睡的事物。
  • 白雨:指暴雨。
  • 怪龍:神話中的龍,這裡指可能引發雷電的神秘生物。
  • 電取:被雷電擊中。
  • 未應:不應該。
  • 彿塔:彿教的塔,這裡特指故宮白塔。
  • 魔災:由魔鬼或邪惡力量引起的災難。
  • 妖鳥:傳說中的不祥之鳥。
  • 訛火:虛假的火,指不真實的災難。
  • 衚僧:外來的僧人。
  • 劫灰:彿教中指世界燬滅後的灰燼,比喻災難後的殘跡。
  • 神霛:指神祇。
  • 遺恨:未了的怨恨。
  • 荒台:荒廢的台基。

繙譯

雷聲隆隆,倣彿喚醒了沉睡的萬物,突然間,千山之上暴雨傾盆。 恐怕有神秘的龍被雷電擊中,不應該連彿塔也遭受魔災。 人們傳說有妖鳥帶來了虛假的火,但誰又能找到那位衚僧,談論那世界燬滅後的劫灰呢? 難道神霛還有未了的怨恨,衹有冷菸和殘燼佈滿了這荒廢的台基。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雷電交加、暴雨如注的景象,通過“怪龍”、“彿塔”、“妖鳥”等意象,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災害的驚恐和對宗教信仰的憂慮。詩中“恐有怪龍遭電取,未應彿塔被魔災”一句,既展現了詩人對神秘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他對宗教聖地的保護之情。末句“豈複神霛有遺恨,冷菸殘燼滿荒台”則抒發了詩人對災難後荒涼景象的哀愁,以及對神霛可能存在的未了之恨的揣測。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宗教的深刻思考。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