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後歌
薊門十月玄風起,吹塵夜合滹沱水。
似蝟還應縮馬毛,先車竟復紛狐趾。
歲暮天涯已足愁,何當雨雪重淹留。
沾裘起粟聲頻禁,龜手垂鞭凍不收。
慄慄危橋冰柱折,遙遙孤戍銅龍咽。
江頭已斷河伯書,海上能凋使臣節。
薊門道旁煙火微,薊門城中有光輝。
流蘇鳳暖胡姬館,韎韐貂輕公子衣。
百盞深巡渾不醉,千場縱獵未言歸。
復有董仇持漢權,邀迎戚里罄交歡。
解以重幃違晝夜,能將炙手變炎寒。
此時誰惜空門臥,此際誰歌行路難。
雨雪偏摧薊門客,丈夫毋爲厭偪側。
不見臨河征戍兒,暮枕雕戈照霜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燕山:位於中國河北省北部,是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界山。
- 薊門:古代地名,今北京地區。
- 玄風:北風。
- 滹沱水:河流名,位於今河北省。
- 蝟(wèi):刺蝟。
- 縮馬毛:形容天氣極冷,馬毛都縮起來了。
- 狐趾:狐狸的腳印。
- 龜手:因寒冷而手部皮膚開裂。
- 垂鞭:放下馬鞭,形容因寒冷而無法駕馭馬匹。
- 慄慄(lì lì):形容寒冷。
- 危橋:搖搖欲墜的橋。
- 冰柱折:冰柱斷裂。
- 孤戍:孤立的邊防哨所。
- 銅龍咽:銅製的龍形裝飾物因寒冷而發出聲響。
- 河伯書:指河神的書信,比喻與外界的聯繫中斷。
- 使臣節:使臣的節杖,象徵使臣的身份和權力。
- 流蘇:裝飾品,常用於帳幕或服飾。
- 胡姬館:胡人女子的住所。
- 韎韐(mèi gé):古代軍服。
- 炙手:形容權勢大。
- 董仇:人名,可能指有權勢的人。
- 戚里:親戚鄰里。
- 重幃:厚重的帷幕。
- 炙手變炎寒:形容權勢可以改變人的處境,從炎熱到寒冷。
- 空門臥:指在寺廟中靜修。
- 行路難:指旅途的艱難。
- 偪側(bī cè):狹窄,不舒適。
- 臨河征戍兒:在河邊駐守的士兵。
- 雕戈:裝飾精美的戈,古代兵器。
翻譯
燕山雪後歌 [明]王世貞 薊門十月的北風起,夜裏的滹沱水被風吹起了塵土。 馬毛像刺蝟一樣縮起來,狐狸的腳印在雪地上清晰可見。 歲末的天涯已經足夠令人憂愁,更何況雨雪交加讓人難以離去。 裘衣沾溼,頻繁地起雞皮疙瘩,手因寒冷而開裂,馬鞭因凍僵而無法拿起。 寒冷的橋上冰柱斷裂,遠處的孤立哨所傳來銅龍的咽聲。 江頭的書信已無法送達,海上的使臣節杖也已凋零。 薊門道旁煙火微弱,但薊門城內卻有光輝。 胡姬館內流蘇飄動,公子衣上的貂皮輕柔。 百盞酒巡過,卻無人醉倒,千場狩獵結束,仍未有人言歸。 有權勢的董仇邀請親戚鄰里盡情歡樂。 重重的帷幕不分晝夜,權勢能將炎熱變爲寒冷。 此時誰會珍惜在空門中的靜修,此時誰會唱起行路的艱難。 雨雪偏偏摧殘着薊門的客人,大丈夫不應因此而厭倦狹窄的生活。 不見那些在河邊駐守的士兵,他們的雕戈在暮色中閃着霜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燕山雪後的嚴寒景象,通過對自然環境的細緻描寫,展現了人們在極端天氣下的生活狀態。詩中對比了薊門城內外的不同景象,城內溫暖繁華,而城外則是嚴寒和孤寂。詩人通過對權勢與寒冷的對比,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觀察。最後,詩人以河邊駐守的士兵作爲對比,強調了即使在艱難的環境中,也應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詩人王世貞的藝術才華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