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吟

廿年不出此山窩,石室新藏志不磨。 永夜尚存姬旦夢,青山常過接輿歌。 問奇田父擎蓑笠,扶杖門生候徑蘿。 幾次欲尋文社會,鵝湖朋舊已無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廿年:二十年。
  • 不出:不離開。
  • 山窩:山中的隱居之地。
  • 石室:石砌的居室,指隱居的地方。
  • 新藏:新近收藏的書籍或著作。
  • 志不磨:志向堅定不移。
  • 永夜:長夜。
  • 姬旦夢:指周公旦的夢境,這裏可能指對古代賢人的嚮往。
  • 接輿歌:接輿是古代傳說中的隱士,這裏指隱士的歌聲。
  • 問奇:詢問奇異之事。
  • 田父:老農。
  • 擎蓑笠:手持蓑衣和斗笠,指田間勞作。
  • 扶杖:拄着柺杖。
  • 門生:學生。
  • 候徑蘿:在路邊等待。
  • 文社會:文人聚會。
  • 鵝湖:地名,這裏可能指文人聚會的地點。
  • 朋舊:朋友和舊識。

翻譯

二十年未曾離開這山中的隱居之地,石砌的居室中新近收藏的書籍和著作,我的志向堅定不移。長夜中,我仍然懷揣着對古代賢人周公旦的夢境,青山間常常傳來隱士接輿的歌聲。我向老農詢問奇異之事,他們手持蓑衣和斗笠,我的學生們拄着柺杖在路邊等待。幾次想要尋找文人聚會,但鵝湖邊的朋友和舊識已經不多。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和對古代賢人的嚮往。詩中,「廿年不出此山窩」展現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堅守,「石室新藏志不磨」則體現了其堅定的志向。通過對「姬旦夢」和「接輿歌」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古代賢人精神的追求和對隱士生活的嚮往。最後,詩人對文人聚會的渴望與現實中朋友稀少的對比,透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對往昔的懷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熱愛和對文人傳統的珍視。

王漸逵

明廣東番禺人,字用儀,一字鴻山,號青蘿子、大隱山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養母請告,家居十餘年,後至廣州,適有詔,養病逾三年者不復敘用。乃赴會稽,謁王陽明墓,與其門人講學。久之乃歸。後覆被薦入京,言事不報,復乞歸。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蘿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