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示兒

姬旦賦鴟鴞,流言亦坎坷。 不智與不仁,聖人且有過。 投杼動慈顏,按劍明珠挫。 由來天性間,情理俱無奈。 唐虞世已遠,殷周道未墜。 上嘉下樂間,無可無不可。 吾聞采薇子,清風起廉懦。 延陵挹高悰,達節亦可賀。 文王如可師,周公豈欺我。 兒曹尚勉旃,聖賢亦人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姬旦: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朝的重要政治家。
  • 鴟鴞:chī xiāo,一種鳥,這裏指周公旦所作的《鴟鴞》詩,表達其憂國憂民之情。
  • 流言:指周公旦被流言所困,被誤解。
  • 坎坷:kǎn kě,指周公旦的政治生涯充滿波折。
  • 投杼:指孔子弟子子路投杼而逃,比喻因誤會而逃避。
  • 慈顏:指母親的面容,這裏比喻周公旦的母國。
  • 按劍明珠挫:比喻因誤會而失去寶貴的東西。
  • 唐虞:指唐堯和虞舜,古代的賢君。
  • 殷周:指商朝和周朝。
  • 采薇子:指《詩經》中的《采薇》篇,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
  • 延陵:指春秋時期的延陵季子,以高潔著稱。
  • 挹高悰:yì gāo cóng,指追求高尚的情感。
  • 達節:指達到道德的高標準。
  •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開國君主。
  • 周公:周公旦。
  • 兒曹:指後代,這裏指作者的兒子。
  • 勉旃:miǎn zhān,努力。
  • 聖賢:指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

翻譯

周公旦作《鴟鴞》詩,表達其憂國憂民之情,卻因流言而遭受坎坷。即使是聖人,也可能有不智和不仁之時,周公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因誤會而逃避,如同子路投杼而逃,周公旦也因此失去了母國的信任,如同按劍明珠挫。這些都是天性使然,情理上都是無可奈何的。唐堯和虞舜的時代已經遠去,但商朝和周朝的道德準則並未完全失落。在上位者得到下位者的樂意,無可無不可。我聽說《采薇》中的子,以其清風起廉懦。延陵季子追求高尚的情感,達到道德的高標準,也是值得祝賀的。如果可以以文王爲師,周公旦又怎會欺騙我們呢?後代們還應努力,聖賢也是人做出來的。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周公旦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敬仰和對後代的期望。詩中,作者通過周公旦的經歷,強調了即使是聖人也會有失誤,但重要的是從中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同時,作者也表達了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認爲雖然古代的賢君時代已經過去,但他們的道德準則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最後,作者鼓勵後代要努力學習,成爲道德高尚的人,這也是對後代的一種期望和鞭策。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