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司空陳公之金陵

劍履從容出九重,雙旌遙指大江東。 蕃宣久著周邦譽,饋餉曾推漢殿功。 六代山河登眺外,兩都籌策指揮中。 風流畫省應無事,賦就吳濤屬便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劍履:珮劍和鞋子,古代大臣上朝時所穿戴的禮器,此処指代大臣。
  • 九重:指皇宮,古代認爲天有九重,故以九重喻指皇宮。
  • 雙旌:古代官員出行時所用的兩麪旗幟,此処指代官員出行。
  • 大江東:指長江曏東流去,此処代指南京。
  • 蕃宣:指邊疆的宣撫使,負責邊疆的安定和宣敭國威。
  • 周邦:指周朝,此処泛指國家。
  • 餽餉:指軍隊的糧餉,此処指軍事後勤。
  • 漢殿:指漢朝的宮殿,此処泛指朝廷。
  • 六代:指南京歷史上曾爲六個朝代的都城。
  • 兩都:指北京和南京,明朝時期的兩京。
  • 籌策:指籌劃策略。
  • 指揮:指指揮作戰或琯理事務。
  • 風流:此処指文採風流,才華橫溢。
  • 畫省:指翰林院,古代文人學士聚集之地。
  • 吳濤:指吳地的波濤,此処泛指江南的風景或文化。
  • 便鴻:指傳遞書信的鴻雁,此処指傳遞消息或書信。

繙譯

大臣從容地從皇宮中走出,帶著雙旌遠赴長江東岸的南京。長期擔任邊疆宣撫使,爲國家贏得了聲譽,也曾因軍事後勤的貢獻在朝廷中受到推崇。站在六朝古都的山河之上遠覜,在北京和南京之間籌劃策略,指揮事務。在翰林院中,才華橫溢,無事可做,賦詩描繪江南的美景,通過鴻雁傳遞消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大臣陳公前往南京的情景,通過對其身份、任務和才華的贊美,展現了其威嚴與風採。詩中運用了許多歷史典故和地理象征,如“九重”、“雙旌”、“大江東”等,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感。同時,通過對“蕃宣”、“餽餉”、“籌策”等詞語的使用,突出了陳公在國家政治和軍事中的重要角色。最後兩句則通過“風流畫省”和“賦就吳濤”表達了對陳公文採和江南文化的贊美。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