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曲

· 李益
妾本蠶家女,不識貴門儀。 藁砧持玉斧,交結五陵兒。 十日或一見,九日在路岐。 人生此夫婿,富貴欲何爲。 楊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 婦人貴結髮,寧有再嫁資。 嫁女莫望高,女心願所宜。 寧從賤相守,不願貴相離。 藍葉鬱重重,藍花若榴色。 少婦歸少年,華光自相得。 誰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 有義即夫婿,無義還他人。 愛如寒爐火,棄若秋風扇。 山嶽起面前,相看不相見。 丈夫非小兒,何用強相知。 不見朝生菌,易成還易衰。 徵客欲臨路,居人還出門。 北風河梁上,四野愁雲繁。 豈不戀我家,夫婿多感恩。 前程有日月,勳績在河源。 少婦馬前立,請君聽一言。 春至草亦生,誰能無別情。 殷勤展心素,見新莫忘故。 遙望孟門山,殷勤報君子。 既爲隨陽雁,勿學西流水。 嘗聞生別離,悲莫悲於此。 同器不同榮,堂下即千里。 與君貧賤交,何異萍上水。 託身天使然,同生復同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藁砧(gǎo zhēn):古代用來搗衣的石頭,這裏指丈夫。
  • 五陵兒:指京城中的貴族子弟。
  • 路岐:岔路,比喻人生的選擇和分岔。
  • 結髮:古代女子成年時束髮,這裏指婚姻。
  • 孟門山:山名,位於今河南省孟州市,這裏泛指遠方。
  • 隨陽雁:隨季節遷徙的雁,比喻忠貞不渝。
  • 西流水:向西流的河水,比喻變節或不忠。

翻譯

我本是養蠶的農家女,不懂貴族的禮儀。我的丈夫手持玉斧,與京城的貴族子弟交往。十天裏或許能見他一面,九天都在外奔波。嫁給這樣的丈夫,富貴又有何用?楊柳可以折斷,南山卻不可移動。女子貴在結髮爲婚,哪有再嫁的道理。嫁女不求高門,只願心意相宜。寧願與貧賤之人相守,不願與富貴之人分離。

藍葉鬱鬱蔥蔥,藍花如石榴般豔麗。年輕的妻子與少年相配,光彩自然相得益彰。誰說能配得上君子,只爲共度百年人生。有情義的纔是好丈夫,無情義的只是外人。愛如寒冬的爐火,棄如秋日的扇子。山嶽擋在面前,相看卻不見。丈夫不是小孩子,何必勉強了解。不見朝生暮死的菌類,容易成長也容易衰敗。

遠行的人即將上路,家中的人還要出門送別。北風在河梁上呼嘯,四周的愁雲密佈。豈能不戀家,只是丈夫多感恩。前程有日月照耀,功勳在河源之地。年輕的妻子站在馬前,請你聽我一言。春天到來草木生長,誰能沒有離別之情。殷勤表達心意,見到新人不要忘記舊人。遙望孟門山,殷勤地告訴君子。既然是隨陽遷徙的雁,就不要學向西流的河水。曾聽說生離死別,沒有比這更悲傷的了。同在一個器皿中卻不同榮,堂下即是千里之遙。與你貧賤之交,何異於萍水相逢。託身於天意,同生共死。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一個蠶家女的視角,表達了對婚姻、富貴與忠誠的深刻思考。詩中,女子對丈夫的頻繁外出和與貴族的交往表示不滿,認爲富貴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她堅守傳統的婚姻觀念,認爲女子一旦結婚就不應再嫁,寧願與貧賤之人相守,也不願與富貴之人分離。詩中還通過比喻和對比,強調了忠誠與變節、愛與棄的區別,以及生離死別的悲痛。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展現了唐代女性對婚姻和人生的獨特見解。

李益

李益

李益,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洛陽。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