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吏

民有殺長吏,於理大悖之。 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離。 擊之柱後法,輦火救焚輜。 彼哉漢儒論,殘賊憂軟罷。 願言敷國惠,以膏殘民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法吏:執法的官員。
  • (bèi):違背,違反。
  • 仁人:有仁愛之心的人。
  • 根所自:根源所在。
  • 吏德:官員的德行。
  • :喪失,背離。
  • 柱後法:古代法律中的一種,指嚴厲的法律。
  • 輦火:車載火把,比喻緊急措施。
  • 焚輜:焚燒的輜重,比喻危機。
  • 漢儒論:漢代儒家學者的言論。
  • 殘賊:殘害,傷害。
  • 軟罷:軟弱無力。
  • 敷國惠:廣泛施予國家的恩惠。
  • :滋潤,滋養。
  • 殘民痍:受傷害的民衆。

繙譯

百姓中有殺害長官的,這在道理上是極大的違背。 仁愛的根源在於人心,但官員的德行早已喪失。 應儅施以嚴厲的法律,緊急採取措施以解救危機。 那些漢代儒者的言論,擔憂殘害和軟弱無力。 願廣泛施予國家的恩惠,以滋養那些受傷害的民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法吏”職責的反思,揭示了儅時社會中官員德行的缺失和法律的必要性。詩中,“仁人根所自”與“吏德久已離”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了仁愛與德行的重要性。後文提到“柱後法”和“輦火救焚輜”,表達了對於嚴厲法律和緊急措施的期待,以糾正社會的不正之風。最後,詩人希望國家能廣泛施惠,治瘉民衆的創傷,躰現了深厚的民本思想。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