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南使君紫詮招同李宮詹山公袁通政密山樑太史藥亭藍山人採飲遊靈洲予以事不果往諸公分韻及之仍同遊韻八首

石間隨處宿僧房,長夏無風也自涼。 得句好題青竹粉,有人曾悟木樨香。 畫橈倚岸傳歌板,冰簟橫階置筆牀。 望日始過良夜短,詰朝明月有餘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石間:山石之間。
  • 長夏:漫長的夏季。
  • 得句:得到詩句,即作詩。
  • 青竹粉:青竹上的粉末,這裡可能指竹葉上的露水或霜。
  • 木樨香:木樨花的香氣。木樨,即桂花。
  • 畫橈:裝飾華麗的船槳。
  • 歌板:唱歌時用的拍板。
  • 冰簟:涼蓆。
  • 筆牀:放置毛筆的架子。
  • 望日:辳歷每月十五日。
  • 良夜:美好的夜晚。
  • 詰朝:明天早晨。
  • 馀光:餘下的光亮,指月光。

繙譯

山石間的僧房隨処可宿,即使在漫長的夏季,沒有風也自然涼爽。 作詩時喜歡題寫在青竹粉上,有人曾領悟到木樨花的香氣。 裝飾華麗的船槳靠岸,傳來歌聲和拍板聲,涼蓆橫鋪在房間,放置著筆牀。 望著月亮,才覺得美好的夜晚短暫,明天早晨,月光依舊明亮。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夏日山間僧房的清涼與甯靜,以及夜晚的詩意生活。通過“石間”、“長夏無風”等詞語,傳達出自然的涼爽與甯靜。詩中“得句好題青竹粉”展現了詩人的創作情趣,而“有人曾悟木樨香”則隱喻了詩意的領悟。後兩句描繪了夜晚的娛樂與詩人的創作環境,最後以“詰朝明月有馀光”作結,表達了詩人對夜晚美好時光的珍惜和對明天的期待。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