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箕山秋月歌

張琴須張太古絃,七絃直溯五絃前。 太和不遠陰明代,飛遁長流洗耳泉。 南河未避虞鰥晦,箕山明月斯人在。 當年帝德總如春,獨有秋光澹相對。 琴音微微世莫聞,罷琴惆悵月紛紛。 琴中不見箕山月,羞向他山麋鹿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太古絃:古代琴絃的一種,代表古樸、原始的音樂風格。
  • 七絃:指古琴的七根弦,這裏代表古琴音樂。
  • 五絃:古琴的五根弦,比七絃更古老,代表更原始的音樂。
  • 太和:和諧的狀態,這裏指理想的社會或政治狀態。
  • 陰明:陰陽交替,指時間的流轉。
  • 飛遁:隱逸,逃避世俗。
  • 洗耳泉:傳說中洗耳以清心的地方,象徵清高脫俗。
  • 虞鰥:古代傳說中的賢人,這裏指隱士。
  • 箕山:古代隱士居住的地方,象徵隱逸生活。
  • 帝德:帝王的德行,這裏指理想中的君主。
  • 秋光:秋天的景色,這裏象徵淡泊、寧靜。
  • 惆悵:憂傷、失意。
  • 麋鹿羣:麋鹿的羣體,這裏象徵自然的和諧與寧靜。

翻譯

彈奏古琴時,應選用最古老的琴絃,這七絃琴追溯到更早的五絃琴之前。理想的和諧社會並不遙遠,就像陰陽交替的時代,我選擇隱逸於洗耳泉邊。在南河邊,我避開了世俗的紛擾,如同箕山上的明月,只有我一人。當年的帝王德行如同春天般溫暖,而我獨愛這淡泊的秋光。琴音微弱,世人難以聽見,我停下琴聲,望着紛紛落下的月光,感到憂傷。琴聲中不再見箕山的明月,我羞於與那些山中的麋鹿爲伍。

賞析

這首詩通過古琴音樂與隱逸生活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對現實世界的疏離感。詩中,「太古絃」、「七絃直溯五絃前」等詞句,展現了詩人對古樸、原始音樂的追求,象徵着對古代和諧社會的懷念。而「飛遁長流洗耳泉」、「箕山明月斯人在」等句,則描繪了詩人隱逸山林、遠離塵囂的生活理想。最後,「琴中不見箕山月,羞向他山麋鹿羣」表達了詩人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掙扎與無奈,以及對自然和諧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操和對理想生活的執着追求。

陳子升

明末清初廣東南海人,字喬生。陳子壯弟。明諸生。南明永曆時任兵科右給事中,廣東陷落後,流亡山澤間。工詩善琴。有《中洲草堂遺集》。 ► 950篇诗文

陳子升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