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損持太史行樂圖

跏趺秋樹根,悠然靜餘想。 本爲著作人,具此幽遐賞。 十年臥滄洲,髭鬚漸雲長。 不以三事榮,易我一日養。 蒼生望正殷,林泉聊獨往。 新篇歲崢嶸,舊聞入羅網。 高風激頹波,苔石皆蕭爽。 五絃何必揮,瀑流有清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跏趺(jiā fū):佛教徒的一種坐法,即盤腿而坐,腳背放在大腿上。
  • 幽遐:深遠,偏僻。
  • 滄洲:指隱居之地。
  • 髭鬚(zī xū):鬍鬚。
  • 三事:指三公,古代朝廷中最高的三個官職。
  • 頹波:向下流的水,比喻衰敗的局勢。

翻譯

盤腿坐在秋天的樹根旁,悠然自得地沉浸在靜思之中。作爲一位文學家,他擁有這種深遠的欣賞能力。十年隱居在偏遠之地,鬍鬚漸漸變長。他不願爲了三公的榮耀,而放棄每日的修養。百姓的期望正盛,但他選擇獨自前往林泉之間。每年的新作品都顯得格外突出,舊時的傳聞也被人們所知。他的高尚風範激起了衰敗局勢中的波瀾,使得苔蘚覆蓋的石頭也顯得清爽宜人。無需揮動五絃琴,瀑布的水聲自有清脆的響動。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隱居的文學家,他遠離塵囂,選擇在自然中尋找心靈的寧靜和創作的靈感。詩中「跏趺秋樹根,悠然靜餘想」展現了他的超然態度,而「十年臥滄洲,髭鬚漸雲長」則強調了他對隱居生活的堅持和對世俗榮耀的淡漠。最後,「高風激頹波,苔石皆蕭爽」和「五絃何必揮,瀑流有清響」表達了他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內心的寧靜滿足。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文學創作的熱愛。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