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明州太守荼子俊

漢江東抱楚山流,先壟猶餘土一抔。 廟冷桐鄉耆舊逝,田荒慄裏子孫愁。 兵戈隔夢三千里,霜露傷心二十秋。 荒隧天寒烏鳥下,空林日落白狐遊。 碑焚斷石經時變,碗出遺金有夜偷。 過客尚知來下馬,仙人誰復指眠牛。 擬從樊口遷京口,遙別沙頭下石頭。 高士束芻思致奠,故人惠麥久維舟。 已知多病垂垂老,敢爲長貧故故留。 爲政幸逢宗正恕,申情當念子平憂。 劬勞罔報生何益,存歿沾恩死必酬。 願及清明三月節,一盂麥飯灑鬆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先壟(xiān lǒng):祖先的墳墓。
  • 土一抔(tǔ yī póu):一捧土,指墳墓。
  • 廟冷:指祭祀的廟宇冷清,無人問津。
  • 耆舊(qí jiù):老朋友,老前輩。
  • 慄裏:地名,指故鄉。
  • 兵戈:戰爭。
  • 霜露:比喻歲月。
  • 荒隧(huāng suì):荒廢的墓道。
  • 白狐:白色的狐狸,常用來象徵不祥或神祕。
  • 碑焚(bēi fén):碑文被焚燬。
  • 斷石:斷裂的石碑。
  • 遺金:遺留的金銀財寶。
  • 眠牛:指墓地,古代墓地常有牛眠之地。
  • 束芻(shù chú):捆紮的草料,用於祭祀。
  • 致奠(zhì diàn):進行祭奠。
  • 惠麥:贈送的麥子。
  • 維舟:系船,指停留。
  • 劬勞(qú láo):辛勤勞動。
  • 罔報(wǎng bào):無法報答。
  • 存歿(cún mò):生者和死者。
  • 霑恩(zhān ēn):受到恩惠。
  • 麥飯:用麥子做的飯,常用於祭祀。
  • 鬆楸(sōng qiū):松樹和楸樹,常種植在墓地。

翻譯

漢江東流環繞着楚山,祖先的墳墓仍留有一捧土。廟宇冷清,老朋友們都已逝去,故鄉的田地荒蕪,子孫們憂愁。戰爭隔斷了三千里外的夢境,二十年的歲月令人心傷。荒廢的墓道中,烏鴉飛下,空曠的林中,日落時分,白狐遊蕩。碑文被焚燬,斷裂的石碑見證了時間的變遷,遺留的金銀在夜晚被盜。過客尚且知道下馬致敬,仙人又有誰會指引墓地的方向。打算從樊口遷往京口,遙別沙頭,下到石頭城。高士捆紮草料,思索着進行祭奠,故人贈送麥子,久留船上。已知自己多病,日漸衰老,怎敢因長久的貧困而久留。爲政時幸逢宗正的寬容,表達情感時應當念及子平的憂慮。辛勤勞動無法報答,生有何益,生者和死者都受到恩惠,死後必當報答。願在清明時節,用一盂麥飯祭奠松樹和楸樹下的祖先。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祖先的懷念和對故鄉的深情。詩中通過對荒廢墓地、冷清廟宇的描繪,以及對戰爭和歲月流逝的感慨,展現了詩人對家族和故土的深切關懷。詩末提到清明時節的祭奠,表達了對祖先的敬仰和對家族傳統的維護。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傳達了對家族和歷史的深刻思考。

丁鶴年

丁鶴年

鶴年,以字行,一字永庚,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爲鉅商,以其貲歸元世祖,世爲顯官。父職馬祿丁,官武昌縣達魯花赤,有惠政,留葬焉。鶴年年十八,值兵亂,倉卒奉母走鎮江。母歿,鹽酪不入口者五年。避地越江上,又徙四明,行臺省交闢不就。時方氏深忌色目人,鶴年轉徙逃匿,旅食海鄉,爲童子師,或寄居僧舍,賣藥以自給。先是生母馮阻絕東村,病死,瘞廢宅中。道既通,鶴年還武昌,痛哭行求,夢其母以告,蹤跡得之。齧血沁骨,棺斂以葬。晚年屏絕酒肉,廬父墓以終其身,明永樂間卒。烏斯道爲作《丁孝子傳》,戴叔能作《高士傳》,以申屠蟠儗之。序其詩謂「注意之深,用工之至,尤在於五七言近體」。澹居老人題《海巢集》亦云:「忠義慷慨,有《騷》《雅》之遺意。」鶴年家世仕元,諸兄之登進士第者三人,遭時兵亂,不忘故國。嘗有句雲:「行蹤不逐梟東徙,心事惟隨雁北飛。」亦可悲也。錄其詩爲元季諸人後勁,而兩兄之作附焉。 ► 3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