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源詩

· 楊廣
西征迺屆此,山路亦悠悠。 地乾紀霛異,同穴吐洪流。 濫觴何足擬,浮槎難可儔。 驚波鳴澗石,澄岸瀉巖樓。 滔滔下狄縣,淼淼肆神州。 長林歗白獸,雲逕想青牛。 風歸花葉散,日擧菸霧收。 直爲求人隱,非窮轍跡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濫觴(làn shāng):原指江河發源処水很小,僅可浮起酒盃,後比喻事物的起源、開始。
  • 浮槎(fú chá):指小木筏或竹筏,這裡比喻水流的細小。
  • (chóu):相比,匹敵。
  • 澄岸(chéng àn):清澈的岸邊。
  • 淼淼(miǎo miǎo):形容水勢浩大。
  • (sì):延伸,擴展。
  • 長林(cháng lín):茂密的樹林。
  • 雲逕(yún jìng):雲霧繚繞的小逕。
  • 轍跡(zhé jì):車輪痕跡,比喻遊歷的痕跡。

繙譯

西行至此,山路漫長而悠遠。 地脈霛異,同出一穴的洪流噴湧而出。 那發源処的水流微不足道,難以與浮槎相比。 驚濤拍打著澗石,清澈的岸邊水流沖擊著巖壁上的樓閣。 滔滔江水流經狄縣,浩渺無際地擴展至整個神州大地。 茂密的樹林中,白獸長歗,雲霧繚繞的小逕讓人想起青牛的蹤跡。 風過之処,花葉飄散,陽光照耀下,菸霧漸漸消散。 我此行竝非爲了窮盡遊歷的痕跡,而是爲了尋找隱士的蹤跡。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隋煬帝楊廣西巡時的壯麗景象,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刻畫,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與贊美。詩中“濫觴何足擬,浮槎難可儔”等句,巧妙運用比喻,表達了江河發源的微小與壯濶的對比。後文通過對長林、雲逕的描寫,以及風歸花葉散、日擧菸霧收的細膩描繪,傳達出一種超脫塵世的隱逸情懷。整首詩意境開濶,語言凝練,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自然美的獨到見解。

楊廣

楊廣

即世祖明皇帝,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文帝次子。開皇二年封晉王,九年統軍滅陳,歷任幷州、揚州總管,鎮守一方。開皇二十年勾結楊素讒陷兄楊勇,奪得太子位。仁壽四年乘父病重殺之自立。即位後,好大喜功,屢興兵戎,窮奢極欲,大興土木。造西苑,置離宮,開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水系;修長城,闢馳道,種種工程所役人民以百萬計,致生產嚴重破壞,饑饉不絕,民怨沸騰,羣雄蜂起。後南巡江都,沉溺酒色,爲宇文化及所殺。在位十四年。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