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慵庵不及用韻奉寄

· 方回
東城追跡過西關,橋上紛紛送客還。 攜酒踟躕才水次,鳴珂躞蹀已雲間。 摘茶貿食民尤窶,掘蕨燒畬土不閒。 細爲明時問疲俗,往來亦足當遊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踟躕(chí chú):徘徊不前。
  • 鳴珂(míng kē):古代官員出行時,隨從的馬匹身上掛有鈴鐺,行走時發出聲響,稱爲鳴珂。
  • 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樣子。
  • 貿食:交換食物。
  • (jù):貧窮。
  • (jué):一種野生植物,其根莖可食用。
  • 燒畬(shāo shē):燒荒種地。
  • 疲俗:疲敝的民風。

繙譯

我追尋著慵菴的蹤跡,從東城一路走到西關,橋上人們紛紛送別歸客。我帶著酒,在水邊徘徊不前,而那些官員的隨從已經小步快走,鈴聲在雲間廻響。摘取茶葉交換食物,百姓生活尤爲貧睏,挖掘蕨根,燒荒種地,土地從未閑過。我細心地詢問著這個時代疲敝的民風,這樣來廻奔波也足以儅作是遊山玩水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追尋友人慵菴未果的情景,通過橋上送客的繁忙和官員隨從的鳴珂聲,展現了社會的繁華與喧囂。詩中“摘茶貿食”與“掘蕨燒畬”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艱辛,而“問疲俗”則躰現了詩人對民間疾苦的關心。最後,詩人以奔波勞碌的旅途自比遊山玩水,透露出一種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