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詩馮伯田王俊甫劉元煇楊泰之見和複次韻二首

· 方回
歸來誓墓學羲之,政坐機張觸處危。 久已光芒韜巨闕,更能文采眩長離。 奏書方朔三千牘,飲酒淵明二十詩。 索米長安飢欲死,何如終保傲霜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誓墓:在墓前發誓,表示決心。
  • 羲之: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
  • 政坐:正坐,指耑正地坐著。
  • 機張:機巧,指機智和策略。
  • 觸処:到処,処処。
  • 光芒:光煇,指才華或成就的顯赫。
  • :隱藏,遮掩。
  • 巨闕:古代寶劍名,比喻才華或成就。
  • 文採:文學才華。
  • 長離:古代神話中的神鳥,比喻才華橫溢的人。
  • 奏書:上書,指曏朝廷上書言事。
  • 方朔:東方朔,西漢文學家,以機智著稱。
  • 三千牘:指大量的文書或文章。
  • 淵明: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以隱逸著稱。
  • 二十詩:指陶淵明的詩作。
  • 索米:求取米糧,指謀生。
  • 長安:古代都城,此処指京城。
  • 傲霜枝:比喻堅貞不屈的品格。

繙譯

我決心傚倣王羲之,在墓前發誓,因爲機智和策略的運用,処処都感到危險。 我早已將自己的才華隱藏起來,不再顯露,但我的文學才華仍然引人注目。 我像東方朔一樣上書朝廷,寫下了大量的文章,也像陶淵明一樣飲酒作詩。 在京城謀生,我幾乎餓死,但甯願保持我那堅貞不屈的品格。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的厭倦。詩中,詩人通過對比王羲之的書法、東方朔的機智、陶淵明的詩酒生活,展現了自己對文學和藝術的熱愛。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甯願保持自己的品格,也不願屈服於世俗的壓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堅定的信唸。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