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云峯炳文錄廣信二首

· 方回
近沿關洛至乾淳,遠探羲圖未畫真。 自古斯文元有種,即今所學不無人。 轉移鴞泮希聲起,判斷鵝湖正論□。 □□諸生仕鄰國,變齊同囿杏壇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乾淳(qián chún):指宋代乾道、淳熙年間,是宋代理學發展的鼎盛時期。
  • 羲圖:指伏羲八卦圖,古代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符號。
  • 斯文:指文化、文明。
  • 鴞泮(xiāo pàn):鴞指貓頭鷹,泮指學宮,這裏比喻學問的深奧。
  • 鵝湖:指鵝湖之會,是南宋時期朱熹與陸九淵的哲學辯論會。
  • (yòu):指園林,這裏比喻思想的侷限。
  • 杏壇:指孔子講學的地方,比喻教育或學術的場所。

翻譯

近來沿着關洛之地追溯至乾道、淳熙年間,深入探究伏羲八卦圖的真諦,但仍未完全領悟。自古以來,文化文明便有其根源,而今所學的知識也並非無人傳承。學問的深奧如同鴞鳥在學宮中鳴叫,期待着新的聲音;而在鵝湖之會上,正統的論點被明確判斷。諸生們在鄰國求學,如同在杏壇春日裏,共同推動思想的變革與齊一。

賞析

這首詩是方回送別胡云峯炳文前往廣信的作品,詩中表達了對學問傳承的重視和對友人學術追求的讚賞。詩中「近沿關洛至乾淳」一句,既展現了詩人對歷史的追溯,也體現了對宋代理學鼎盛時期的嚮往。通過對「羲圖」、「斯文」等詞語的運用,詩人強調了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學術的連續性。後兩句則通過比喻和典故,展現了學術辯論的激烈和學術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對友人在學術上取得成就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學問和友情的雙重珍視。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