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讀退之詩頗奇詭已覺記其大旨作此篇

· 楊載
自聞蓬萊山,大林夾長巒。 上生癭藤蘿,下生荊榛菅。 仰不見天日,藏蓄霧雨寒。 仙聖常所處,沮洳亦少乾。 雖雲誇鳳凰,出入傷羽翰。 哀音起空洞,令人鼻準酸。 我欲訴上帝,爲施鐵鑿鑽。 琢落石側裂,化爲千丈磐。 瓊樓與玉殿,玲瓏相通寬。 日月交戶牖,光射青琅玕。 而我從吾師,來遊樂且般。 呼吸養元氣,華腴生肺肝。 萬劫永不死,如循環無端。 竊爲仙聖慮,炳然心若丹。 上帝如許我,致此亦何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yǐng):樹瘤,指樹木因病或受傷而形成的腫塊。
  • 荊榛(jīng zhēn):荊棘和雜草。
  • (jiān):一種草本植物。
  • 沮洳(jù rù):低溼之地。
  • (kuā):誇耀。
  • 羽翰(hàn):羽毛。
  • 鼻準(bí zhǔn):鼻尖。
  • (pán):大石頭。
  • 戶牖(hù yǒu):門窗。
  • 琅玕(láng gān):美玉。
  • 華腴(huá yú):豐美,這裏指元氣充沛。
  • 循環無端:循環往復,無始無終。

翻譯

自從聽說蓬萊山,那裏有大片的森林和連綿的山巒。山上長滿了樹瘤般的藤蘿,山下則是荊棘和雜草叢生。擡頭看不見天空和陽光,這裏常年積聚着霧氣和雨露,顯得十分寒冷。即使是仙人和聖人常住的地方,也多是低溼之地,很少有乾燥的地方。雖然鳳凰在這裏誇耀,但它們的出入都會損傷羽毛。哀傷的聲音在空洞中迴盪,讓人感到鼻尖發酸。我想要向上帝訴說,請求他派遣鐵鑿和鑽頭。將石頭從側面鑿裂,化作千丈高的大石盤。讓那裏出現瓊樓和玉殿,它們玲瓏剔透,相互連通。日月透過門窗,光芒照射在青色的美玉上。我將跟隨我的師傅,來這裏盡情遊玩。呼吸着滋養元氣的空氣,讓肺肝都充滿了豐美的氣息。即使經歷萬劫,也不會死去,如同循環往復,無始無終。我私下爲仙人和聖人擔憂,我的心情如同燃燒的丹心。如果上帝允許我,做到這些又有何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神祕而奇幻的蓬萊仙境,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仙境的幽深與美麗。詩中,「癭藤蘿」、「荊榛菅」等意象生動地描繪了仙境的自然環境,而「瓊樓與玉殿」、「日月交戶牖」則展現了仙境的輝煌與光明。詩人通過對比仙境的幽暗與光明,表達了對仙境的嚮往和對仙人生活的擔憂,體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對現實世界的關懷。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楊載

楊載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楊載先祖楊建爲浦城人,父楊潛,南宋諸生。楊載生於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喪父,徙居杭州,博涉羣書,趙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戶部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爲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復科舉,登進士第,授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歲。載以文名,自成一家,詩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楊仲弘詩》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