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

蘆葦蕭森古渡頭,徵鞍卸卻上孤舟。 煙籠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遠聞添客淚,鼓鼙才動起人愁。 當年擊築悲歌處,一片寒光凝不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易水:河流名,位於今河北省西部。
  • 蕭森:形容景色淒涼。
  • 徵鞍:指旅途中的馬鞍。
  • 卸卻:卸下。
  • 孤舟:單獨的一隻船。
  • 煙籠:煙霧籠罩。
  • 古木:古老的樹木。
  • 猿啼:猿猴的叫聲。
  • 月印:月光照射。
  • 平沙:平坦的沙灘。
  • 雁叫:大雁的叫聲。
  • 砧杵:搗衣的工具,這裏指搗衣聲。
  • 鼓鼙:古代軍中常用的鼓,這裏指鼓聲。
  • 擊築:古代一種打擊樂器,這裏指擊築的聲音。
  • 悲歌:悲傷的歌曲。
  • 寒光:寒冷的光芒,這裏指易水的波光。

翻譯

在蘆葦淒涼的古渡口,卸下馬鞍登上孤舟。 煙霧籠罩着古老的樹木,夜晚猿猴啼叫,月光照射在平坦的沙灘上,秋天大雁叫聲。 遠處傳來的搗衣聲增添了旅人的淚水,鼓聲一響就激起了人們的憂愁。 當年擊築悲歌的地方,一片寒冷的光芒凝固不動。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易水河畔的淒涼景象,通過蘆葦、孤舟、煙霧、古木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孤寂和哀愁的氛圍。詩中「猿啼夜」、「雁叫秋」等動物的聲音,更加深了這種情感的表達。後兩句通過對搗衣聲和鼓聲的描寫,進一步以聲音來渲染旅人的思鄉之情和憂愁。結尾的「擊築悲歌」和「寒光凝不流」則象徵着歷史的沉重和時光的凝固,表達了對過往的懷念和對現實的感慨。

汪元量

宋臨安錢塘人,字大有,號水雲子。度宗鹹淳間進士。以善琴供奉內廷。宋亡,隨北去。後爲道士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蹤跡莫測。爲詩慷慨有氣節,多紀國亡北徙事,後人推爲“詩史”。有《水雲集》、《湖山類稿》。 ► 5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