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思古

· 羅隱
杜秋在時花解言,杜秋死後花更繁。 柔姿曼態葬何處,天紅膩白愁荒原。 高洞紫簫吹夢想,小窗殘雨溼精魂。 綺筵金縷無消息,一陣征帆過海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金陵:今南京市。
  • 杜秋:指杜鵑花,也稱映山紅。
  • 解言:能說話,這裏指杜鵑花開放時,彷彿能訴說情感。
  • 天紅膩白:形容杜鵑花的顏色,紅如天邊的晚霞,白如細膩的脂粉。
  • 精魂:精神,靈魂。
  • 綺筵:華麗的宴席。
  • 金縷:金絲,這裏指華美的服飾或裝飾。
  • 海門:地名,位於江蘇省南通市,長江入海口北岸。

翻譯

當杜秋在世時,花兒似乎能言,杜秋離世後,花兒開得更加繁盛。 那柔美的姿態和曼妙的形態如今埋葬在何方?天邊的紅霞和細膩的白脂,讓荒原也感到愁苦。 高高的洞簫吹奏着往昔的夢想,小窗前的殘雨打溼了逝去的精神。 華麗的宴席和金絲裝飾已無消息,一陣遠行的帆船劃過海門。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杜鵑花的盛衰變化,抒發了對逝去美好時光的哀思。詩中「杜秋在時花解言,杜秋死後花更繁」巧妙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杜鵑花以生命和情感,表達了詩人對杜秋的懷念。後文通過對荒原、洞簫、殘雨等意象的描繪,進一步渲染了淒涼氛圍,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愁苦。結尾的「綺筵金縷無消息,一陣征帆過海門」則以遠行的帆船象徵離別與變遷,加深了全詩的感傷色彩。

羅隱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