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
酬和情詩玉宇淨無塵,寶月圓如鏡;風生翠袖,花落閒庭。
五言詩句語清,兩下里爲媒證,遇着風流知音性,惺惺的偏惜惺惺。
若得來心肝兒敬重,眼皮兒上供養,手掌兒裏高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酬和(chóu hè):以詩文相贈答。
- 玉宇:指天空,也常用來形容華美的建築物。
- 翠袖:綠色的衣袖,泛指女子的裝束。
- 閒庭:安靜的庭院。
- 五言詩:每句五個字的詩。
- 惺惺(xīng xīng):聰明、機靈。
- 供養:尊敬地對待。
- 高擎:高高舉起。
翻譯
天空清澈無塵,圓月如明鏡般皎潔;微風吹動着翠綠的衣袖,花瓣輕輕落在安靜的庭院中。 五言詩句清新脫俗,成爲兩人情感的媒介和見證。遇到了風流倜儻、心性相知的知音,彼此都特別珍惜對方的聰明才智。 如果能得到對方深切的愛慕和尊重,就像在眼皮上供養珍寶,手掌中高高舉起珍視。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月夜清幽、詩意盎然的畫面,通過「玉宇淨無塵,寶月圓如鏡」的意象,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詩中「風生翠袖,花落閒庭」進一步以自然景象來襯托人物的情感,顯得格外清新雅緻。後文通過「五言詩句語清」和「惺惺的偏惜惺惺」表達了兩人因詩結緣、心性相投的深厚情感。結尾的「心肝兒敬重,眼皮兒上供養,手掌兒裏高擎」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彼此間深切的愛慕和尊重,情感真摯動人。

關漢卿
關漢卿,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爲“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爲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爲人稱,被譽“曲聖”。
► 98篇诗文
關漢卿的其他作品
- 《 【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 》 —— [ 元 ] 關漢卿
- 《 【雙調】大德歌 》 —— [ 元 ] 關漢卿
- 《 【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 》 —— [ 元 ] 關漢卿
- 《 仙呂 · 一半兒 · 題情 》 —— [ 元 ] 關漢卿
- 《 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第三折) 》 —— [ 元 ] 關漢卿
- 《 雙調 · 大德歌 》 —— [ 元 ] 關漢卿
- 《 劉夫人慶賞五侯宴(第三折) 》 —— [ 元 ] 關漢卿
- 《 大德歌 · 秋 》 —— [ 元 ] 關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