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中呂:古代音樂十二律之一,此處指曲牌名。
- 普天樂:曲牌名,屬於中呂宮調。
- 崔張十六事:指關漢卿所作的十六首以崔鶯鶯和張生故事爲題材的曲子。
- 碧雲天:形容天空碧藍,雲彩飄渺。
- 黃花地:指秋天菊花盛開,遍地黃花。
- 西風緊:秋風急促,形容秋意濃烈。
- 北雁南飛:北方的大雁向南飛去,象徵着季節的轉換和離別。
- 恨相見難:遺憾相見的機會難得。
- 又早別離易:又早早地容易分別。
- 久已後雖然成佳配:長時間以後雖然能夠成爲美好的伴侶。
- 奈時間怎不悲啼:無奈時間流逝,怎能不讓人悲傷哭泣。
- 我則廝守得一時半刻:我只能短暫地陪伴。
- 早鬆了金釧:金釧鬆動,形容消瘦。
- 減了香肌:肌膚減少,也是形容消瘦。
翻譯
天空碧藍,雲彩飄渺,地上黃花盛開,西風急促,北方的大雁向南飛去。遺憾相見的機會難得,又早早地容易分別。長時間以後雖然能夠成爲美好的伴侶,但無奈時間流逝,怎能不讓人悲傷哭泣。我只能短暫地陪伴,已經消瘦到金釧鬆動,肌膚減少。
賞析
這首曲子描繪了張生赴京趕考時的離別情景,通過「碧雲天」、「黃花地」等自然景象的描寫,烘托出秋天的淒涼和離別的哀愁。曲中「恨相見難,又早別離易」直抒胸臆,表達了主人公對離別的無奈和痛苦。後文「久已後雖然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則預示了未來的美好,但眼前的離別之痛難以抑制。整首曲子情感真摯,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關漢卿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對人生情感的深刻把握。

關漢卿
關漢卿,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爲“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爲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爲人稱,被譽“曲聖”。
► 98篇诗文
關漢卿的其他作品
- 《 錢大尹智寵謝天香(第四折) 》 —— [ 元 ] 關漢卿
- 《 【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 》 —— [ 元 ] 關漢卿
- 《 大德歌 · 夏 》 —— [ 元 ] 關漢卿
- 《 【雙調】碧玉簫 》 —— [ 元 ] 關漢卿
- 《 【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 》 —— [ 元 ] 關漢卿
- 《 【雙調】碧玉簫 》 —— [ 元 ] 關漢卿
- 《 【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 》 —— [ 元 ] 關漢卿
- 《 關張雙赴西蜀夢(第二折) 》 —— [ 元 ] 關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