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痗(mèi):憂愁,病痛。
- 饑饉:饑荒。
- 瘡痍:創傷,比喻戰爭或災害後的景象。
- 黎餘:黎民百姓。
- 矯:糾正,此處指行爲正直。
- 蕭條:形容景象淒涼,經濟不景氣。
翻譯
東方的百姓也深感憂愁和痛苦,饑荒接連着戰爭的創傷。 戰後的荒涼是常有的事,但黎民百姓又容易被旱災所欺。 哪裏有容得下正直臣子的地方,卻沒有地方可以讓百姓遷移。 萬里之內都是淒涼的景象,我這個分食的客人,又能救濟誰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時期東方百姓在戰亂和自然災害雙重打擊下的悲慘生活。詩中,「東人亦孔痗,饑饉接瘡痍」直接表達了百姓的苦難,而「兵後荒常必,黎餘旱易欺」則進一步揭示了戰後荒涼和旱災對百姓的影響。詩的最後兩句「萬里蕭條客,分餐欲濟誰」則表達了詩人對百姓苦難的同情和無力感,體現了詩人深沉的人文關懷和悲憫之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反映了詩人對時代苦難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