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丈六:指佛像的高度,通常爲十六尺,象徵佛的莊嚴。
- 草一莖:比喻微小的事物,這裏指佛教的教義。
- 蓮臺:佛教中佛或菩薩的座位,常以蓮花爲象徵。
- 虛閣:空曠的閣樓。
- 龍語:指深奧難懂的教義或密語。
- 枯鬆:指古老的松樹,常用來象徵長壽或堅韌。
- 贊佛名:頌揚佛陀的名號。
- 蒲榻:用蒲草編織的牀榻,指簡樸的生活。
- 參來:參悟、學習。
- 稻田栽就:指耕種稻田,這裏比喻修行。
- 覺身輕:感覺身體輕鬆,指修行帶來的心靈解脫。
- 等閒:平常、輕易。
- 法法:指佛教的教法。
- 化城:佛教用語,指幻化的城市,比喻世間萬物皆爲幻象。
翻譯
佛像雖高,教義卻微,蓮臺之上,古老先生肅穆。 深夜在空曠的閣樓中,聆聽深奧的龍語, 世代久遠的枯鬆,頌揚佛陀的名號。 在蒲草編織的牀榻上參悟,方知修行淺薄, 耕種稻田後,感覺身心輕盈。 輕易間,一切教法都如夢一般, 眼前何必勞神尋找那幻化的城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初夏時節與親友同遊禪林,深夜參禪的情景。詩中通過對佛像、蓮臺、虛閣、龍語等意象的描繪,展現了佛教的莊嚴與深奧。後句通過蒲榻、稻田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對修行的體驗與感悟。結尾的「等閒法法都如夢,眼底何勞覓化城」則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世間萬物的幻象性的認識,以及對修行境界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佛教教義的深刻理解和內心的寧靜與超脫。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