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戍樓:古代邊防駐軍的瞭望樓。
- 砧杵:搗衣的工具,砧是墊石,杵是棒槌,這裏指搗衣聲。
- 塵鞅:塵世的束縛。
- 雲巖:指高山上的岩石,這裏泛指山。
- 晡餘:傍晚時分。
- 山陽:山的南面。
- 笛歸牛:指牧童吹笛驅牛歸家。
- 癡頑守:頑固地守着某種觀念或習慣。
- 腳步頭:腳步所到之處。
翻譯
遠處的河水攜帶着煙霧,靜靜地流入邊防的瞭望樓,孤立的城池中,搗衣聲在深秋中迴盪。我暫時拋開了塵世的束縛,心情變得格外舒暢,一踏上這高山之巔,便感受到了幽靜的境界。傍晚時分,野外的寺廟裏傳來鐘聲,告知飯食已備,山的南面,牧童吹着笛子,驅趕牛羣歸家。孩子們或許會笑我頑固地守着這份癡迷,但我卻盡情地放任自己的腳步,探索着每一座名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遠離塵囂,遊歷西山寺的情景。詩中,「遠水浮煙入戍樓」與「孤城砧杵動高秋」共同營造了一種寧靜而略帶憂鬱的邊塞秋景。後兩句表達了詩人擺脫世俗束縛後的心靈自由與對自然幽靜之美的嚮往。結尾的「兒童應笑癡頑守,盡放名峯腳步頭」則展現了詩人不畏世俗眼光,堅持追求心靈自由與自然之美的決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自由的無限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