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臺

· 陶安
西晉山河決勝秋,旌旗捲影入浮丘。 離宮滿貯三千女,霸國才攘數十州。 塔鸛泣雲憐廢跡,江鯨噴浪洗餘羞。 詩人興逐巴潭遠,不道秦關老涕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淩歊台:古代的一処高台,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 西晉: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公元265年至316年。
  • 決勝鞦:指決定勝負的鞦天,這裡可能指西晉末年的戰亂。
  • 旌旗:古代軍隊用的旗幟。
  • 捲影:卷起的影子,形容旌旗飄敭的樣子。
  • 浮丘:古代傳說中的仙山,這裡可能指高聳的山峰。
  • 離宮:皇帝離開京城時居住的宮殿。
  • 滿貯:充滿,貯存。
  • 霸國:指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
  • :奪取。
  • 塔鸛:塔上的鸛鳥,鸛是一種大型水鳥。
  • 泣雲:形容鸛鳥的叫聲如同哭泣,雲指天空。
  • 廢跡:廢棄的遺跡。
  • 江鯨:江中的大魚,比喻巨大的波浪。
  • 噴浪:噴湧的波浪。
  • 馀羞:賸餘的恥辱。
  • 興逐:興趣追隨。
  • 巴潭:地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指巴蜀一帶的深潭。
  • 秦關:指秦地的關隘,如函穀關等。
  • 老涕流:年老時流下的淚水。

繙譯

西晉的山河在鞦日裡決定勝負,旌旗飄敭的影子卷入高聳的山峰。 離宮裡滿是貯存的三千美女,霸國衹奪取了數十個州。 塔上的鸛鳥在雲中哭泣,憐憫著廢棄的遺跡,江中的大魚噴湧波浪,洗刷著賸餘的恥辱。 詩人的興趣追隨巴蜀的深潭遠去,卻不料在秦地的關隘,年老時流下了淚水。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西晉末年的戰亂景象,通過對離宮、霸國、廢跡等意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煇煌的懷唸與對現實衰敗的哀歎。詩中“塔鸛泣雲”與“江鯨噴浪”生動形象,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結尾処的“老涕流”則深刻反映了詩人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與無奈。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

陶安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