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伐木久不歌,穀風竟誰陳。 文叔爲天子,嚴陵乃故人。 貴賤既殊絕,物色何殷勤。 三召始能至,再顧不得臣。 跡遠交始全,道詘身乃伸。 清風激頹俗,餘輝映千春。 至人在師世,大賢貴亨屯。 所以風雲遇,渭水投竿綸。 而我濩落士,偶然掛簪紳。 功成拂衣去,垂釣滄浪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穀風:指《詩經·小雅·穀風》,其中有「習習穀風,維風及雨」之句,比喻朋友之間的情誼。
  • 文叔:指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
  • 嚴陵:指嚴光,字子陵,東漢隱士,與劉秀爲故交。
  • 物色:指尋找、尋訪。
  • :通「屈」,屈服,引申爲隱退。
  • 亨屯:指通達與困頓,這裏指大賢者能屈能伸。
  • 濩落:空廓,引申爲無所作爲。
  • 簪紳:古代官員的冠飾,借指官職。

翻譯

長久不再歌唱《伐木》,《穀風》之誼又有誰能陳述。 文叔已成天子,嚴陵仍是故人。 貴賤雖已懸殊,尋訪卻何其殷勤。 三次召見方至,再次顧盼已非臣。 遠離方能保全交情,隱退方顯道義之伸。 清風激盪頹廢之俗,餘輝映照千年之春。 至人以師表世,大賢貴在能屈能伸。 風雲際會之時,渭水邊投竿垂綸。 我這無所作爲之士,偶然掛上官職。 功成後拂衣而去,垂釣於滄浪之濱。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詠史抒懷,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友情的珍視。詩中以劉秀與嚴光的交往爲例,強調了在權貴與隱士之間保持純真友情的可貴。後文則通過自比嚴光,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淡泊,以及對自然山水、閒適生活的深切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士人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潔情懷。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