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歸羊城柬親友

弭策歸海上,興言問親故。 昔別今幾存,舊恨當誰訴。 擾擾百年間,四十已虛度。 佳期在早歲,多爲名所誤。 魯客之楚遊,及歸迷津路。 越人學邯鄲,還遂失其步。 鼷量儻已盈,蚊力將何負。 未若還故吾,且履貧賤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弭策:停止鞭策,指停止行進。
  • 興言:興起言辭,指開口說話。
  • :書信,這裏指寫信。
  • 親故:親戚朋友。
  • 擾擾:紛亂的樣子。
  • 鼷量:比喻微小的能力或度量。鼷(xī),一種小鼠。
  • :倘若,假如。
  • 蚊力:比喻微小的力量。
  • :行走,這裏指經歷。

翻譯

我停止了旅途的奔波,回到了海上,心中涌起話語想要詢問親戚朋友。昔日分別之後,如今還有幾人健在,舊時的遺憾應當向誰訴說。在紛亂的百年之間,我已經虛度了四十年的光陰。美好的時光本應在年輕時享受,卻多被名利所耽誤。像魯國的客人遊歷楚國,等到歸來時卻迷失了方向。越國人學習邯鄲的步法,結果反而連自己的步伐都忘記了。微小的能力倘若已經滿足,那麼微薄的力量又將承擔什麼責任呢。不如迴歸真實的自我,暫且經歷貧窮和卑微的生活。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過往歲月的反思和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詩中,「弭策歸海上」一句,既描繪了詩人歸來的場景,又隱喻了詩人對紛繁世事的厭倦和對寧靜生活的嚮往。通過對「擾擾百年間,四十已虛度」的感慨,詩人揭示了名利對人生的束縛和虛度光陰的遺憾。最後,詩人以「未若還故吾,且履貧賤素」作結,表達了對真實自我的追求和對簡樸生活的認同,體現了詩人淡泊名利、迴歸本真的生活態度。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