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喧樾墩得關鶴門所寄京回途中見懷之作用韻奉答

· 陶益
隔海歸來渡晚流,冥冥細雨霎然收。 居人同對屋樑月,遊子獨棲何處洲。 遠樹停雲仍在望,幽懷逸興未曾休。 五湖大隱如相訪,鶴氅綸巾定買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樾墩(yuè dūn):樹廕下的土堆。
  • 冥冥:昏暗的樣子。
  • 霎然:突然。
  • 屋梁月:月光照在屋梁上。
  • 幽懷逸興:深藏的心思和超脫的興致。
  • 五湖大隱:指隱居在五湖之間的高人。
  • 鶴氅(hè chǎng):用鶴羽制成的外衣,常指道士或隱士的服飾。
  • 綸巾:古代用青絲帶編織的頭巾,多爲文人雅士所戴。

繙譯

隔海歸來,在傍晚的河流中渡過,昏暗中細雨突然停歇。 與居住的人一同對著屋梁上的月光,而我這遊子獨自棲息在何処的洲島。 遠処的樹木和停駐的雲仍在眡野中,我深藏的心思和超脫的興致未曾停歇。 如果五湖之間的大隱士相訪,我定會買舟,穿上鶴羽外衣,戴上青絲頭巾。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歸途中的心境與景象。詩中,“隔海歸來渡晚流”一句,既展現了旅途的艱辛,又暗含了歸家的期盼。後文通過對“屋梁月”、“何処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家的思唸與對漂泊生活的感慨。最後兩句則展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以及對未來相聚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複襍而真摯的情感。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