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金陵望茆山

· 陶安
蔣山過後見茆山,翠幄三峯異世寰。 方士虎騎崖洞出,伯仙鶴跨海天還。 劍光夜照星辰白,丹氣春騰草樹斑。 欲覓隱居吾鼻祖,松風樓上聽潺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蔣山:即鐘山,位於今南京市東北。
  • 茆山:即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 翠幄:翠綠色的帳幕,這裏形容山色蒼翠。
  • 三峯:指茅山的三座主峯。
  • 異世寰:與塵世不同,形容山的高遠超脫。
  • 方士:古代指修煉仙術的人。
  • 虎騎:指方士騎虎的傳說。
  • 伯仙:傳說中的仙人。
  • 鶴跨:指仙人乘鶴的傳說。
  • 劍光:劍的寒光,這裏指仙人的劍光。
  • 星辰白:星辰的光輝,形容劍光閃耀。
  • 丹氣:煉丹時產生的氣,這裏指山中的仙氣。
  • :升騰,瀰漫。
  • 草樹斑:草木因丹氣而顯得斑斕多彩。
  • 鼻祖:始祖,這裏指陶安自認爲的遠祖。
  • 潺湲:水流聲,這裏指松風中的水聲。

翻譯

離開金陵,遠望茅山,只見翠綠的山峯高聳入雲,三座主峯彷彿隔絕了塵世。傳說中的方士騎着虎從崖洞中出來,仙人伯仙乘着鶴從海天之間歸來。夜晚,仙人的劍光映照着星辰,閃爍着白色的光輝;春天,山中的丹氣升騰,使得草木顯得斑斕多彩。我渴望找到隱居的始祖,坐在松風樓上,聆聽那潺潺的水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茅山的神祕與仙氣,通過方士、仙人的傳說,以及劍光、丹氣的描繪,營造了一個超凡脫俗的仙境。詩中「翠幄三峯異世寰」一句,既展現了茅山的自然美景,又表達了其與塵世的隔絕。結尾處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體現了詩人對塵世的超然態度和對仙境的嚮往。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