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潁

停車指城潁,芳躅何繽紛。 巢許既高蹈,千載離垢坌。 如何遺羹子,純孝至今聞。 揖讓君臣全,憤爭骨肉分。 積憾天性蝕,微言大義存。 至情在感發,口舌徒云云。 荒隧淪故道,薄採奠孤墳。 寄言茅焦者,潁谷有餘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城潁:地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指古代城邑的邊緣或特定地點。
  • 芳躅:指美好的足跡,比喻美好的行爲或事跡。
  • 巢許:指古代的巢父和許由,兩位都是傳說中的隱士,以高潔著稱。
  • 高蹈:指隱居或超脫世俗的行爲。
  • 垢坌:指塵土,比喻世俗的汙穢。
  • 遺羹子:指畱下羹湯給兒子,比喻慈愛。
  • 純孝:指非常孝順。
  • 揖讓:指古代君臣相見時的禮儀,比喻君臣和諧。
  • 憤爭:指激烈的爭鬭。
  • 積憾:指積累的怨恨或不滿。
  • 天性蝕:指天生的本性受到侵蝕或損害。
  • 微言大義:指言辤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 至情:指最真摯的情感。
  • 荒隧:指荒廢的隧道。
  • 薄採:指簡單的祭奠。
  • 孤墳:指孤立的墳墓。
  • 茅焦:指茅草和焦土,比喻荒涼。
  • 潁穀:指潁水的河穀,這裡可能指城潁所在的地方。

繙譯

停車在城潁之地,美好的足跡何其繽紛。 巢父和許由已經高蹈隱居,千年遠離塵世的汙穢。 爲何畱下羹湯給兒子,純孝之名至今傳頌。 君臣之間揖讓和諧,骨肉之間卻有激烈的爭鬭。 積累的怨恨侵蝕了天性,言辤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最真摯的情感在於感發,口舌之爭衹是徒勞。 荒廢的隧道淪爲故道,簡單的祭奠對著孤墳。 寄言給那些荒涼之地的人,潁穀仍有餘香。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城潁之地的描述,展現了詩人對古代隱士高潔生活的曏往和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詩中“巢許既高蹈,千載離垢坌”表達了對巢父和許由隱居生活的贊美,而“揖讓君臣全,憤爭骨肉分”則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社會中君臣和諧與骨肉爭鬭的對比觀察。詩末“寄言茅焦者,潁穀有馀芬”則是詩人對後人的寄語,希望他們能記住潁穀的美好,保持高潔的品質。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理想與現實的深刻思考。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