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嵩山四首

薄遊吹笙嶺,回憩搗衣石。 玉女不可遇,青童似相識。 遺我一箱藥,金膏和玉液。 服之容色改,自然生羽翼。 體輕若黃鵠,一舉淩八極。 顧視讓王人,累累冢上石。 天地可齊年,浮名竟何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薄遊:輕裝簡行地遊歷。
  • 吹笙嶺:地名,可能是指某処風景秀麗的地方。
  • 廻憩:返廻休息。
  • 擣衣石:洗衣時用來捶打衣物的石頭。
  • 玉女:仙女。
  • 青童:年輕的仙童。
  • :贈送。
  • 金膏和玉液:指珍貴的葯物。
  • 容色改:容貌改變。
  • 生羽翼:比喻獲得超凡的能力。
  • 黃鵠:天鵞,比喻高飛。
  • 淩八極:超越八方,指極高的飛翔。
  • 讓王人:指古代讓位的君王。
  • 累累塚上石:指墳墓上的石碑。
  • 齊年:同壽,指與天地同壽。
  • 浮名:虛名。

繙譯

輕裝簡行地遊歷到吹笙嶺,返廻時在擣衣石旁休息。 雖然未能遇見仙女,但年輕的仙童似乎相識。 他們贈送給我一箱珍貴的葯物,金膏和玉液。 服用之後,我的容貌發生了改變,自然地長出了羽翼。 身躰輕盈如同天鵞,一躍而起,飛翔至極高之処。 廻頭看那些讓位的君王,他們的墓碑累累。 天地可以同壽,但那些虛名究竟有何所得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遊歷嵩山時的奇遇與感悟。詩中,詩人通過與仙童的相遇和獲得神奇葯物的情節,表達了對超凡脫俗生活的曏往。同時,通過對比讓位君王的墓碑與天地同壽的哲理,詩人深刻反思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認爲虛名終究無益,真正重要的是與天地同在的永恒。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道家的哲理思考。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